黄爱真》吃出科学的滋味 食农教育、科技与阅读

黄爱真》吃出科学的滋味——食农教育、科技与阅读

【爱传媒儿童与阅读专栏】12月22日各媒体普遍报导台湾东北部、南部禽流感与扑杀新闻。就读报、电子阅读教育而言,适合和孩子作为阅读与思辩教材。同时可以延伸多种议题:餐桌上的食物来源与文化、安全的饮食、农畜渔林的台湾传统文化与今貌、如何和国家发展重点科技结合、阅读课程进行的几种方法等等。

也正好在新闻发生隔天,笔者与台南市麻豆区某阅读标竿学校校长、中兴大学动物科学系专攻动物福祉教授对话,对于台湾近年越来越多中小学,以食农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特色与阅读学校,分别概述以下几种方向,提供学校阅读课程参考。

餐桌上的饮食文化

台湾一般生活餐桌上的食材,来自哪里?台湾原生种或者进口?台湾食材历史里,哪些是荷兰时期、明郑时期、清领、日治等等时期移入?或者外来种如何影响台湾生态,而成为台湾普遍的食物?

二战后吴郭鱼被人为引进台湾,由于繁殖力强盛与攻击力强,逐渐改变台湾河流生态。另一方面,也因为繁殖力强,而成为廉价肉美的鱼类,早期民众认为破坏台湾生态、廉价贫穷的鱼类观感。近期都会超市常见的鲷鱼,量少质精包装,肉质鲜美又平价,细问店家才知道台湾鲷鱼前身,即早期强悍的外来种吴郭鱼。这段历史故事,将餐桌上的饮食带入文化,也让孩子认识农渔畜林等产业生态,如何进入台湾,如何影响既有环境生态与取代原有食物进入餐桌,或者逐渐和台湾在地种混种后,成为台湾代表性生态与改良后的平民食物。

这些生活上的食材系谱学,已有越来越多爬梳饮食文化书籍,如《吃一场有趣的宋朝饭局》(时报出版)、少年小说《少年厨侠》系列(亲子天下)等等。关于生态,「农业知识入口网站」(农委会)资料可提供教学设计参考。

食物来源与安全

棕色的鸡蛋,营养价值比较高吗?鸡蛋要买大颗的还是小颗?友善饲养的蛋,和食物的关系是?什么是「友善饲养」?水煮蛋和煎蛋,哪一种烹饪方式适合家人?有机的食物比较好吗?

有一次透过故事课观课,看到教师如何将文学性图画书《想生金蛋的母鸡》(爱孩子爱自己出版)延伸到「食物」鸡蛋的自然科学知识。偏乡的孩子多有养鸡经验,可以分辨白色的、棕色的、青色的鸡蛋,分别来自于不同品种,和营养价值无关。然而没有养殖经验的孩子,怎么透过知识选择食物?

如果鸡生的蛋都拿来吃了,蛋无法孵化成为鸡,那么我们的吃的肉鸡,又从哪里来?老母鸡和公鸡肉质哪里不同?我们怎么知道我们买的是安全的鸡肉?肉鸡经过传统屠宰或者人道屠宰,对于鸡或者人的饮食,有什么差别吗?

生活中食物来源与安全食物的选择,大人书籍《小蛋品大知识》(世界家禽学会台湾分会、国立中兴大学动物科学系)可以提供关于鸡蛋与鸡的饲养,专业完整的知识,其他可以参考网站影片资料,惟影像资料仍需要经过辨识影像拍摄单位的动机、目的,透过媒体识读,判定知识专业性及选择教师教学目的素材。

另一方面,台南市东区公有市场出现来自高雄六龟红润饱满的子弹莲雾,有别于长租的水果摊。摊商表示,六龟更偏远些的莲雾田,原来为外销种植,所以农药在检验标准内,食用相对安全,现因外销受挫,回来供应内需。台湾饮食作物的用药、外销与内需品项的差异涉及价格供需,然而台湾人对于自己土地生产的水果价值想像为何?又愿意付出什么样的价格采购?为什么外销农产品质和用药标准较佳与安全?这代表了什么样的饮食心态?

农畜渔产今貌

台南古地图出现的倒风内海与台江内海,后来逐渐演变成鱼塭或者农地,台南滨海公路沿途鱼塭壮丽景观,还历历在目。现今能源政策下,种植农作物或养殖业收入极低,农田种电收入为原来的30、40倍以上,农田与鱼塭逐渐改为一块块太阳能板,太阳能板下的土地荒废,不见绿地。农电共生对于鱼塭或者作物而言成为神话,因为晒不到阳光,粮食作物不易生存,鱼塭内也破坏了水里的生产者与生态关系。反之,对于需要遮荫的畜产业而言,如养鸡场,可能在太阳能板设备稳定下适合与畜产业共同生存。

农渔畜牧工作需要劳力、收入微薄,除了拥有土地利益外,壮年世代多不愿意投入产业,也不一定愿意下一代投入。云嘉南田间,多见乐龄长辈仍在田间忙活,鲜少看见年轻人;加上农渔土地种电,使得台湾主要生产农渔作物的中南部,阳光种电收益佳而弃传统农业,未来喂养台湾人饱食的传统食农产业快速衰退。在国际局势不安影响世界经济、能源下,台湾农产若无法自给自足,可能让未来生活更倚赖进口或者更为昂贵,但农民未必蒙其利。台南自古有虱目鱼家乡美誉,虱目鱼便宜、好吃、各部位都可以食用,营养价值高。但是这几年虱目鱼塭因种电而减少,寒害则养殖鱼可能毁于一旦,通货膨胀下饲料费用节节高涨,台南传统市场虱目鱼价格也不断飙升。台南东区公有市场虱目鱼贩售价,无刺鱼肚从约十年前三片一百元,到二片一百元,近期一片九十元。台南小吃鱼粥价格的不断飙升,反映台南传统养殖渔业的困境。也预示人民饮食经济的困境。

或许食农教育扎根一般孩子心中,以及提高农人收入与社会地位的教育与政策,让即使接受高等教育的孩子也愿意务农,不一定往医学、工程、博士等看似光鲜,实则业态因窄门也逐渐扭曲。百工百业,各自分工,相互尊重,台湾也才可能摆脱升学的恶质学习。

食农教育与科技的结合

国家重点发展如资讯科技、无人系统、太空科技,和传统农渔畜牧产业,是否可以互相结合?让孩子拥有科技知识时,同时应用在未来饮食产业的科技化?

目前逐渐增加的无人系统科技,可运用在空中、地面、水中,这些无人系统如无人机,已经参与台南的农地喷洒农药作业。国际上种子种植及空拍探测土地,未来也能跟传统农业做更好的结合。

明年国家即将进入太空元年,太空气象卫星与各种实验种子,前者或许能协助更早预测天气变化形成对农渔畜牧灾损减少,或者养殖方式的调整;后者或许对较贫瘠的土地种、养殖,或者气候暖化逐渐改变的土壤状态,提供适合的种子与种植建议。台湾的传统农畜渔产,每到寒灾、台风、气候变异,引起的动植物病虫害、死亡、扑杀,往往让已投资大量心力、时间、金钱的业者,成本一夕归零,必须从新开始,周而复始的损失与沮丧,又有多少业者愿意自己或者下一代过这样的生活?作为受过相关科技训练的阅读教师,笔者看到媒体报导,知道天灾灾损、禽流感扑杀等意味着什么?都心痛起来。而我们的孩子,能否透过阅读、走读、科技训练,深入关心我们的饮食生活,以及以科技想像未来,让下一代熟悉的知识能力,进入我们赖以生存的饮食文化?

阅读与食农教育

食农教育,无论认识食材、食材安全、饮食文化、科技与饮食,都可以从动态或静态阅读中寻找知识与方法。透过走读(市场、农村)访谈、渔农畜产业生产、销售实作、专业人士或学者演讲、纸本、电子媒体阅读等等,寻找更深入的饮食认识,依目的辨识搜集的知识,组织成为系统,对于孩子们未来志向的选择,生活中百工的认识与感谢,大自然的给予与剥夺,能有更多的认识与感受。至于学测一分、两分的竞争,可能在于实现孩子自己的兴趣,或者转换为未来的经济资本,养成给予自己未来创造自己或社会幸福的能力。

图像出处:《小蛋品大知识》,世界家禽学会台湾分会、国立中兴大学动物科学系出版。黄爱真摄影。

作者为台东大学儿童文学所博士

●专栏文章,不代表i-Media爱传媒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