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爱真》帮助孩子迎向资讯科技的儿少读物

黄爱真》帮助孩子迎向资讯科技的儿少读物。(图/爱传媒提供)

【爱传媒儿童与阅读专栏】

资讯科技教育与太空机器人程式赛

108课纲科技教育,目前展现在国中、小学大致上有二大方向,生活科技与资讯科技,小学部分仍多视学校政策或者教师资源,从游戏或操作中认识科技,延伸儿童读物也多操作类型科普(才艺学习教科书另计),强调大人小孩共学,按图索骥阅读实作。

国中大致分流,因设备、师资与学校定位,大半学校仍以生活科技教育为主,让孩子动手切割,制作工艺成品;部份学校则积极建构资讯科技设备与师资,配合政府在各县市的科技中心学校举办的教师增能培训,逐步将AI及相关软硬体学习,传授给孩子。以文学方式直述基础学科内涵,或者运算逻辑等延伸课外读物,适合孩子阅读。

高中学生科技学习相对成熟,孩子的物理、化学、数学、生物等基础学科知识具备,若教师愿意陪伴意愿较高的孩子或团队成长,有机会走向高阶的太空机器人竞赛。例如,国家太空中心连续三年举办「国际太空站KIBO机器人程式设计挑战赛」(「太空教育•希望工程」亦为推动单位之一),冠军可补助至日本直接以程式操作日本太空站机器人。比赛曾经入围台湾区冠军赛的高中,包括台北复兴实中、嘉义县协同中学、中科实验高中、南科实中等等。这些参与比赛的学生,已经整合各种资讯科技基础与应用、简报与视觉制作能力、英文发表等复合性团队合作。课外阅读依孩子程度与兴趣,找资料时延伸阅读,选书范围相当广泛,基础程度的学生也可以从少年小说开始,与学科结合理解。

以下介绍几本直接阐述基础科学内涵的儿少课外延伸读物。

资讯科技儿少课外读物-图画书《玩沙堡学程式-不插电游戏绘本》

图画书由美国「女孩玩程式设计」组织创办人索雅妮推荐,美国资深软体工程师芬克书写,以国小女孩珍珠带着防锈机器人帕斯卡到沙滩堆沙堡,一步步给予机器人口头指令,机器人一步步完成堆沙堡任务的故事。其中小女孩指示机器人动作的指令逻辑,大约等同程式书写的逻辑思维。

笔者曾经在偏远国小对混龄孩子说《玩沙堡学程式-不插电游戏绘本》(小鲁出版)故事,其中低年级孩子居大半。笔者先消化故事内容,孩子们看图,笔者讲述,将书中逻辑思维一步步呈现给孩子。孩子生活经验,加上图像表述,低年级孩子也能理解「分解指令」与「分解动作」间的关系(低年级孩子在初次入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也会将结果分成数个指令,让孩子依序完成,有条不紊。如,若「交联络簿」作为结果,分成几个指令:书包内取出联络簿,翻到第几页,放在桌上中央,每排最后一位同学往前收等。孩子一次接收一个指令而不会混淆。当然孩子理解后,日后一个步骤即能达成目标,不需分段)。

建议低幼孩子由大人陪伴阅读,中年级及以上孩子,可自行阅读。透过阅读认识程式运算思维。

基础科学课外读物-少年小说「穿越量子世界」系列三本

博识图书出版「穿越量子世界」系列少年小说,包括《三锁之门》、《四力之路》、《永恒五国》等。国中或以上适读。由西班牙巴塞隆纳自治大学物理博士及教授费南德兹•维达书写。从少年尼可上学途中遇见一个有着三个锁的门,「如何同时打开」提问开始,进入思考世界。这样的提问和古典物理学观念不同:古典物理的时间观,大约是打开第一个锁,然后第二个,再第三个。尼可只有一个人,如何同时解第一把锁,第二把锁?甚至第三把?于是作者引领读者进入,和古典物理平行的另一套系统,量子世界,以及探索它的内涵是什么?作者以一连串的游戏性书写,让孩子穿越在原子、中子、质子、电子之下的夸克及其他组成与位移基本原理,进入当代物理世界。

(OS:写作到这里,想到笔者大学时一票电机系同学,对于文学艺术传播领域出身的笔者,透过阅读学习当代物理入门,笔者大致是班门弄斧了。但是透过阅读学习科学的可能,笔者仍持有相当大的信心。生命相当有趣,随时在跨界。)

这三本书,作者企图有步骤的让孩子进入狭义相对论与广义相对论的世界,让孩子进入这些思考世界中穿梭,遨游,和生活中相对应的现象连结。

带着少年透过阅读进入基础物理的世界,似乎在通透物理的作者笔下,有趣也自然。

基础科技儿少课外读物-推理小说《少年一推理事件簿》系列

短篇推理小说合辑《少年一推理事件簿》系列(远流文化),每个短篇都可以独立阅读,内容亲近孩子生活,轻松有趣。小说后附有推理的科学原理解析。最有趣的,应该是这些物理、化学、地球科学原理,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也就是说,物理、化学、地球科学等,并不只出现在课本上,而是我们生活随时可见的现象(小说中还涉及美学等多元概念,含金量高),同时可以协助孩子解决生活上遇到的问题。作者为资深少年推理小说作者翁裕庭,由于熟悉实验教育精神,作品中处处有学科,也处处有生活。

科技与伦理儿少课外读物

机械科技可以发展到什么程度?又应该发展到什么程度?机器人与人类的终极界线应该如何划分?机器人可能具有人性吗?若机器人也具有人性,那么人类的价值在于?

科技发展,也应该思考科技跟人之间的关系。医疗上,机械已经与人体结合,成为心脏支架、人工器官、人工手臂、人工水晶体等等,人与机械在人体界线,未来是否会越来越模糊?如同少年小说《回忆当铺》(博识图书),当人的记忆可以典当,留下多少记忆的我仍然是我?失去多少记忆后,我其实已经不是别人眼中的我?

以科技哲学类推,当我的身体,需要靠电路板与电池维持生命,虽然外观仍是肉体,那么我算是人?还是机器人?

机器在很多层面也已经取代人类部份工作,如应用在医疗手术的「达文西手臂」,原是为了解决太空人在太空医疗上的困难,现在已取代部分医疗人员在生活中使用,部分送上太空的机器人也可作为太空人的助理,协助太空工作。机器取代人类从事物流、清洁、生产制造、医疗等等低阶与高阶工作,也替代人类生理运作。我们应该怎么思考科技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少年小说《冒牌机器人》(未来出版)、短篇故事合辑《当世界生病的时候》(大好)部份篇章,适合作为科技人文/哲学思辨文本。

作者为台东大学儿童文学所博士

教育部阅读推手

●专栏文章,不代表i-Media爱传媒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