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提出阴阳学说之后,我们如何理解阴阳升降?
读过内经的朋友,或者对中医理论有一定接触的人都知道,阴阳学说是其中重要的基础理论。
所谓阴阳,往大了可以包括宇宙星辰,比如日月的运行方式与轨迹,往小了可以包括每个个体内部的气机变化。
中医认为,阴阳二气这种“运转”过程中,升降与消长是两种基本的形式。
那么,我们如何理解阴阳的消长呢?
从中医阴阳理论的角度来看,阴阳的升降与消长,和自然界的规律是完全一致的。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一个生长与死亡的过程,这也是一种千古不易的规律。
而其中的生长,就是阴阳的升降,而死亡则可视同阴阳的消长,其实从这个角度看,消长也可以看成是升降的另外一种形式。
比如一年里,有春夏秋装的更替变化,一天里也有白天黑夜、日出日落的不同,这些都是用阴阳升降来归纳的。
简而言之,阴阳的升降,客观的表现有年岁的节律,日夜的节律等等。
比如内经所说的“冬至一阳生”,以及“夏至一阴生”之类,都是一个轮回往复的过程,这一个过程结束了,同时也是下一个过程的开始。
在每一天里,子时是一阳生,那么阳气最旺盛的午时,同样也是阴气的复苏阶段,也就是一阴生。
如何弄清楚阴阳的升降,最基本的比较好理解,那就是所谓“升”,就是一种向上、向外、向温暖、向光明的趋势,而“降”就是一种向下、向里、向寒冷、像黑暗的趋势。
很多人对于“势”的变化很容易接受与理解,比如从山脚爬到山顶,这明显是“升”,从山顶滚到山脚,这也不用怀疑是“降”。
但最需要掌握的,借用一句古人的话来形容,那就是“见其升而知其降”。
也就是看到“升”的同时,知道这种升的过程不是永远的,因为它同时也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必定要“降”,这是一种预知。
如果只见其升而不知其将降,或者只见其降而不知其将升,那就成了拘泥于刻板的代名词了,显然是不能完全掌握好阴阳升降之理的,更勿论中医的阴阳学说了。
基于此,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然界里,自然界的阴阳升降必然影响个体的阴阳升降。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的阴阳二气,都会随着自然界的阴阳升降而发生变化,随升而升,因降而降。
合理的做法是个体服从大局,人体顺应天理,这也就是中医的顺应天时之说,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持生命活动,身体也就更能健康长寿。
如果个体的阴阳升降和自然界的阴阳升降相悖,显然就是逆天之道,其结果就是导致脏腑机能的衰减与异常,最终疾病丛生。
所以,《黄帝内经》说“此夏季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
比如作息不规律,长期熬夜,导致身体疲劳,这其实就是一种阴阳升降的紊乱,其表现就是一些疾病的形成。
但不知道您注意到没有,这些疾病一般都会有“定时发作”的特点,大部分都有明显的时间特性。
尤其是在一些阴阳二气交接之际,比如夜半、中午等这些特殊时期,都是一些疾病的高发期。
而中医对此的调治,认为主要就是顺应阴阳,如何实现顺应阴阳?关键就在于枢机。
中医认为体内的阴阳升降、气机出入,都有一个枢纽的存在,这个枢机其实就是十二经络里的足少阳胆经。无论是阳气的出(升)还是阴气的“入(降)”,都是由少阳经来主管的。
少阳经枢机不利的结果,我们可以通俗地认为是门斗坏了,门户无法正常开合,人的进出自然受影响。
因此,从阴阳升降的角度看,传统的养生方式,我么可以简单理解为维护阴阳的正常升降出入,从调理少阳胆经开始,这是一个关键点,如睡子午觉、敲胆经等等,其目的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