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在地特色 台南西港永乐社区发展贵黍文创商品

大至扫把、小至吊饰、手抄纸、手抄纸书,永乐社区将贵黍制成不同功能的文创商品。(刘秀芬摄)

郑美玉阿嬷是永乐社区少数还有在栽种、制作、贩售贵黍扫把的老师傅。(刘秀芬摄)

永乐社区贵黍手抄纸课程。(永乐社区提供/刘秀芬台南传真)

社区开办贵黍扫把技艺传承课。(永乐社区提供/刘秀芬台南传真)

社区开办贵黍扫把技艺传承课。(永乐社区提供/刘秀芬台南传真)

台南市西港区永乐里是个人口1400多人的小里,30多年前,这里曾是台南贵黍重要种植地,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绑贵黍扫把,随着时代变迁、人口老化,庄里种贵黍、会绑扫把的人愈来愈少,社区有心人士发起传承计划,不仅要把绑贵黍扫把手艺留下来,更要让子孙不要忘记社区的历史。

永乐社区志工蔡素珠说,10年前大家见贵黍产业式微,于是发起技艺传承活动,并请郑美玉等长辈来教年轻人绑扫把技艺,请老师来上课,研发小扫把、吊饰等文创商品,在台南蓝晒图文创园区也有展售。志工并到各小学去宣导推广,小扫把DIY也是各社区参访时的最佳体验活动。

永乐里昔称大塭寮,居民以务农为主,种水稻、胡麻、地瓜、西瓜、甘蔗等五谷杂粮。日据时期,一名商人将贵黍种子带至永乐社区推广种植,再把贵黍杆穗回销日本制成扫把,居民觉得利润不错,纷纷种起贵黍,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种。

今年80岁的郑美玉阿嬷,是庄里少数几名还栽种贵黍、自绑贵黍扫把贩售的老师傅。郑美玉说,当初最多种5、6甲,曾经1年卖7000只扫把,早上4点就要穿着雨衣去收成,不然全身都会被露水打湿。

88岁的郭调锠阿公说,贵黍种时要喷药、施肥,收割后要整理好统一规格,非常费工,后来日本人收货规格愈来愈严,忙了好久,有一大半都不合格,种的人愈来愈少。

蔡素珠说,贵黍产业的推广并不容易,因为种得人少,会编绑扫把的人也愈来愈少,社区训练几名种子教师,并于活动中心附近种了5分地的贵黍,并持续开发贵黍手工艺品,今年开发的贵黍手抄纸,也将制成书签,于10月底公所社区营造成果展时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