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研究-甲亢症治疗副作用

研究针对1242名接受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患者,其中42名有免疫力低下问题,发现带有HLA-B*38:02基因的服药病患发生「无颗粒性白血球症」风险,是为未带此基因患者的21.48倍;而带有HLA-DRB1*08:03基因者风险是对照组的6.13倍;当两基因都有,风险高48.41倍。

台大医院内科部教授张天钧指出,台湾人带有HLA-DRB1*08:03基因者约10%,带有HLA-B*38:02基因者约6%,而有免疫力低下的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中,高达60%带有HLA-B*38:02,代表副作用风险与上述基因有高度关联;不过因族群基因频率的差异,此研究发现只适用于亚洲人。

张天钧表示,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患者在人口中约为千分之3,女男比约4~5比1,尤其好发于10多岁到40~50岁生育年龄阶段;传统上病人会先使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若持续发病才采取放射性碘治疗甚或进一步手术。

抗甲状腺药物治疗虽普遍使用,但有10%的过敏反应机率,使用后出现皮肤发痒,严重更引起「无颗粒性白血球症」;台大医院基因医学部医师陈沛隆表示,此症常在用药后3周至3个月间发生,因白血球严重减少,从正常人每C.C.血液中2500至5000颗「颗粒白血球」,最差情况降至0,因此抵抗力变弱,病人恐因细菌感染致死。

张天钧呼吁,患者药物治疗后若出现皮肤发痒、发烧、喉咙痛等症状时,就应通知医师,也可自费先接受基因检测,知道自己是否为高风险族群;目前研究团队已申请专利保护,未来成功技转后可加强个人化医疗,但技转到上市时间,恐怕半年、一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