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雾化与前沿科技探索,守护哮喘患者健康

探索家庭雾化治疗与前沿科学技术的优势,全面守护哮喘患者健康。

雾化吸入是吸入治疗的一部分,也是哮喘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具有起效迅速、疗效佳、全身不良反应少、不需要患者刻意配合等诸多优势,如今在临床中应用广泛[1]。鲜为人知的是,人们使用吸入治疗的历史悠久,可追溯到4000年前,当时的印度居民将曼陀罗属的植物烧成粉末并通过管子吸入以治疗哮喘等肺部疾病。而直到19世纪中叶,雾化器才被发明出来[2]。此后经过两个世纪的科学技术和医疗水平发展,不仅雾化吸入药物得到了优化,雾化装置也进行了更新迭代,其功能日臻完善。

这些革新为广大哮喘患者提供了更优质的雾化治疗选择。也为存在长期雾化治疗需求的哮喘患者提供了更为便利的家庭雾化治疗。此外,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催生了许多数字化医疗产品,如健康监测设备等,为临床哮喘管理提供了新工具、新方法。

家庭雾化疗效佳,助力哮喘控制

雾化吸入治疗是指通过雾化装置将药液转换为粒径0.01~10μm的气溶胶微粒,并经口腔(或鼻腔)送入呼吸道和肺部,从而发挥治疗作用[3]。临床中应根据哮喘患者的疾病状态、气流阻塞程度、认知和配合能力等选用合适的雾化吸入装置和治疗药物[2]。目前临床常用的雾化器可分为射流雾化器、超声雾化器以及振动筛孔雾化器[3]。

众所周知,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的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了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和发展。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同时伴有可变的气流受限[4]。这也就提示,哮喘治疗应当以抗炎和控制症状为主。

目前常用的哮喘雾化吸入治疗药物包括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支气管舒张剂等。其中,ICS可谓是目前最强的气道局部抗炎药物,且安全性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对患者血糖以及骨密度的影响较小,已成为哮喘长期治疗的优选一线药物[5]。此外,临床中使用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以及短效抗胆碱能药物(SAMA)以舒张支气管,控制哮喘症状[2]。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哮喘患者有长期雾化治疗的需求,若每日往返医院进行雾化治疗,不仅增加了患者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还可能增加交叉感染的风险。因此,许多哮喘患者采用了家庭雾化治疗。有研究显示,在哮喘患儿的治疗中,医院雾化治疗与家庭雾化治疗的疗效无差异,这一研究结果为家庭雾化治疗在哮喘患者中的使用提供了证据[2]。总体而言,家庭雾化治疗不仅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还十分便利,可为患者提供及时的治疗,是哮喘治疗的有力武器。

结合前沿科学技术,破解哮喘管理难题

近年来,将前沿科学技术应用到医疗健康行业中成为一大趋势,许多专家学者将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穿戴式设备等应用于哮喘的疾病管理中,其目的多为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以便给予患者最佳的治疗。

一项来自法国的研究对哮喘患者家庭监测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其结果显示:吸入治疗电子监测设备的使用可以改善哮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哮喘控制现状;此外,使用机器学习技术可通过收集哮喘患者的大量数据进行整体评估,而虚拟助手等技术则可协助患者进行哮喘的日常管理[6]。国内亦有许多学者进行了相关探索,有研究中使用物联网平台对哮喘儿童实施了远程医疗、随访、宣教和疾病管理,不仅改善了患儿的依从性和哮喘症状控制率,还有助于患儿及家属的自我管理[7]。

总而言之,科学健康技术的发展为广大哮喘患者的家庭治疗和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实用性工具,若将家庭雾化治疗与前沿科学技术融合,或可为哮喘患者提供更佳的治疗和管理方案。

· 小结 ·

科学技术和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推动了雾化吸入治疗的技术革新,也促进了医疗健康产品的研发与更新。家庭雾化治疗独具优势,已成为许多哮喘患者的治疗选择;随着医疗健康产品的更新迭代,许多研究揭示了其在哮喘治疗和管理中的亮点与长处。近年来,一众国内外学者对家庭雾化治疗和前沿科学技术的融合应用进行了相关探索,相信其研究结果可为哮喘治疗与管理带来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制定专家组. 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杂志,2016,96(34):2696-2708.

[2]李凡,张会芝.雾化吸入治疗的应用及效果评价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8, 32(18):2838-2842.

[3]杜光,赵杰,卜书红,等. 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2019年版) [J]. 医药导报, 2019, 38 (02): 135-146.

[4]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等. 支气管哮喘基层诊疗指南(2018年).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8,17(10):751-762.

[5]申昆玲,邓力,李云珠,等.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应用的专家共识(2018年修订版) [J].临床儿科杂志,2018,36(02):95-107.

[6]Drummond D, Roukema J, Pijnenburg M. Home monitoring in asthma: towards digital twins. Curr Opin Pulm Med. 2023;29(4):270-276.

[7]张淑丽,苏林娜,林荣军,等. 物联网管理模式在低龄哮喘儿童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J]. 护理学杂志, 2020, 35 (21): 25-28.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不用于推广目的。

审批编码:CN-137294;过期日期:2024-12-14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