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患有哮喘,如何进行正确雾化治疗?

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是儿童哮喘常见的临床治疗方式,家庭雾化简单快捷,但操作时需要注意操作规范。

夏秋季节交替,儿科门诊中因哮喘就诊的患儿数量有所增加。这一季节变化可能与花粉、尘螨等过敏原的增多有关,这些因素都可能触发或加剧哮喘症状。患儿出现哮喘发作后,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如静脉注射、口服、雾化吸入等。由于肺部具有巨大的肺泡表面积、肺泡细胞膜较薄、丰富的毛细血管网等特点,雾化吸入给药方式由于具有药物用量小、吸收表面积大、起效迅速等优点,在哮喘的治疗上广泛使用[1]。

雾化疗法是通过一定的雾化装置将药物分散为微小雾滴或颗粒悬浮于气体中,通过吸入方式沉积于呼吸道及肺部,达到药物治疗效果的方法。阻塞性气道疾病是雾化吸入治疗的首选适应证,尤其是哮喘急性发作。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是当前用于哮喘控制治疗的常用药物之一[2]。

ICS可有效缓解哮喘的发作,

控制病情

ICS在哮喘患儿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良好。一项为期52周的开放、随机、对照的多中心研究纳入202例2-4岁轻度持续性哮喘患儿提示,相较于孟鲁司特组,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可显著减少需口服激素治疗的哮喘急性发作的风险[3]。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指南也强调了含ICS药物在哮喘治疗中的应用。指南建议哮喘一经诊断,即可开始使用含有ICS的治疗,所有患有哮喘的成人、青少年和大多数儿童都应接受含有ICS的治疗[4]。

ICS不仅对于哮喘的急性发作具有良好的疗效,在哮喘的长期控制上也发挥了重要的疗效。GINA指南建议哮喘患者维持良好的症状2-3个月后,才可逐步降低ICS用量。这需要引起患儿家属的关注,切勿自行停药或更改药物剂量,避免药物效用降低,甚至引发不良后果[4]。

雾化治疗需要关注以下操作要点,

贯穿治疗前后

ICS在医院常通过雾化的方式予以治疗,医护人员可进行监督及管理。但患儿一般难以每天来医院进行雾化治疗,为了患者就医的便捷性,家庭雾化开始推出,因其疗效与医院雾化基本一致,且简单便捷易操作,应用更为灵活等优点而广泛使用。不过自行家庭雾化时容易出现认识误区及不规范操作,既会降低ICS的有效率,也有增加口腔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可能[4]。

为了保证ICS的药物疗效,避免不良反应,在雾化的前后都需要关注以下注意事项。首先在雾化前需要正确的组装雾化仪器,同时治疗前30分钟避免进食过多,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食物残渣等。治疗前充分清除气道分泌物,不涂抹油性面霜等。

雾化治疗时患儿应该进行平静潮气呼吸,或间歇性深吸气,并采取坐位,对不能采取坐位者,应抬高其头部并与胸部呈30℃,婴幼儿(一般指的是1岁到3岁之间的儿童)可半坐卧位。每次雾化用量为3-4毫升(mL),一般每次雾化吸入时间为10-15min。面罩式雾化时注意药物对面部及眼睛的刺激,使用手持喷雾器时需保持与地面垂直。幼儿刚开始治疗时雾化面罩先离患儿6-7厘米(cm),然后逐步减少到3cm左右,最后紧贴口鼻部,以减轻患儿不适[5]。

在治疗的过程,同时需要关注患儿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药液低渗、气雾温度过低或对药液过敏等可能使患儿雾化后诱发支气管痉挛,应注意避免。此外,在雾化吸入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儿面色、呼吸、神志状况等,如有面色苍白、异常烦躁及缺氧症状应立即停止治疗。雾化治疗结束后注意及时清洁面部,予清水漱口或适量饮水[5]。

· 小结 ·

季节更替、早晚温差大以及空气中花粉密度的增加,都是诱发儿童哮喘发作的常见因素。这些条件不仅容易引发哮喘,还可能促使哮喘患者合并呼吸道感染,从而加重病情。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哮喘病情,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而在哮喘的临床治疗中,糖皮质激素是一种常见的药物选择。考虑到肺部的解剖特点,这种药物通常通过雾化吸入的方式进行治疗,以确保药物能够直接作用于呼吸道。目前家庭雾化治疗因其便捷性而受到广泛欢迎,使得患者可以在家中接受治疗,减少了往返医院的不便。然而,要确保家庭雾化治疗的效果,患儿及其家属需要了解并遵循一些规范的操作要点,以此提高药物有效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雷婷婷,赵荣生.雾化吸入给药的临床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6,14(03):1-5.

[2]洪建国,陈强,陈志敏等.儿童常见呼吸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专家共识[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27(04):265-269.

[3]申昆玲,邓力,李云珠,等.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应用的专家共识(2018年修订版)[J].临床儿科杂志,2018,36(02):95-107.

[4]GINA 2024.https://ginasthma.org/wp-content/uploads/2024/05/GINA-2024-Main-Report-WMS-1.pdf.截至2024年5月.

[5]殷勇.家庭雾化吸入治疗注意事项[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6,31(12):901-903.

本文的采访/撰稿/发布由阿斯利康提供支持

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不用于推广目的

审批编号:CN-133869过期日期:2025-8-15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