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文彬X黄𬀩婷 合奏《旅人之歌》

指挥家简文彬近期与作家黄𬀩婷合作,推出自传书《旅人之歌》。 (郭吉铨摄)

作家黄𬀩婷表示,她写简文彬的自传书《旅人之歌》给了自己几个写作原则:不写流水帐,不写感情事,不歌功颂德,以及没有虚构。(黄𬀩婷提供)

《旅人之歌》书写国家文艺奖得主、享誉国际的指挥家简文彬一路走来的心境变化。(时报出版提供)

1997年简文彬的指挥神情。(本报资料照片)

2017年简文彬返国指挥国台交演出。(国台交提供/本报资料照片)

国家交响乐团曾历经妾身未明的黑机关阵痛期,交响乐团引入评鉴制度合理吗?简文彬放弃德国莱茵歌剧院的终身职,回来担任卫武营有限期的艺术总监,是否曾感到后悔?原来钢琴家陈冠宇是简文彬的表哥,他们是在长大后才因为一件事而相认。

这些确有其人的真人真事、影响深远的事件,写来很不容易,曾获多项文学奖的作家黄𬀩婷近期出版《旅人之歌》一书,首度挑战非虚构书写,写下国家文艺奖得主、享誉国际的指挥家简文彬一路走来的心境变化,剖析事件背后的转折。

不写流水帐 不写感情事

黄𬀩婷表示,她和简文彬两人有巨大的差异,包括性别、年纪、世代和个性都不同,专业领域大不相同,思考方式也截然不同,为此,完全没古典音乐背景的她,前后累积了40万字逐字稿、3万字个人笔记,自掏腰包欣赏多场音乐会,感受音乐厅的氛围,了解古典与当代音乐会的属性,阅读大量国内外报导及多部经典的人物传记,以一种「努力成为简文彬」的状态,才完成这部作品。

「我本来是立志写小说的人。这次的非虚构书写,不能随心所欲表达,要有凭有据,要配合受访者时间取材,在谈过几次之后,我给了自己几个写作原则:不写流水帐,不写感情事,不歌功颂德,以及没有虚构。」

黄𬀩婷表示,她选择以第一人称口吻书写,是因为感受到简文彬受访时的真诚回应,这样的写法,让读者读来有临场感,像是听简文彬本人说话,如同他平常在音乐会前的导聆般亲切。

除了第一人称,全书提到的特别事件人名也以代称叙事,如:匈牙利指挥家、知名男高音等。黄𬀩婷表示,这样的选择除了是还原受访者的叙述观点,也是在意读者和事件人物各自不同立场的考量。

旅人之心 力求平衡

黄𬀩婷的非虚构书写,谨慎安排架构和节奏,制造吸引人的钩子,让读者一篇篇地读下去,从简文彬误打误撞学音乐,钢琴家魏乐富带给简文彬人生至关重要的启发,指挥家陈秋盛如何打开简文彬的指挥视野。

1995年,简文彬在以色列拿下首届伯恩斯坦指挥大赛的特别奖,但这场比赛他根本没报名,而是受邀参赛,在颁奖典礼上,一度收到中华民国国旗不能在场上出现的要求,典型的外交困境,但后来国旗仍是顺利飘扬。维也纳对简文彬的影响这么深远,而在欧洲前后待了28年的他,为什么愿意回国工作,都在黄𬀩婷的笔下呈现。

书里简文彬的人生,停在他决定要回国担任卫武营艺术总监的那一刻,当时的他想着,曾在欧洲待了28年的他,在台湾也要待28年,天秤座如他,力求平衡与优雅,两边的时间得一样,旅人之心才会平衡过来。今年简文彬56岁,在台湾与欧洲的时间待得一样长了,现在的他,状态更为自在。

他表示,疫后曾经回去德国杜赛朵夫莱茵歌剧院一趟,回到熟悉的地方,见了许多老朋友,回到熟悉的住处,找到许多资料,作为自传书的辅助依据,也如常地到超市买牛奶和咖啡,但他很明确地感受到疫后的改变,局面大不相同,曾经在那里的他已经彻底过去了。

简文彬透露,因他和莱茵歌剧院的合作关系良好,在辞去终身职之后,剧院仍聘任他为客席指挥,「但在疫情间封城的时候,我的聘书没能即时收到,收到时已经过期了。加上近期回去,更加感受到剧院内部的变动,关系都在,只是我很清楚知道,那个阶段的我过去了。」

做足准备 全力以赴

人生翻页了,是真实人生的另一章。当年放弃终身职,大家都说简文彬太疯狂,但现在的他表示,人会改变,会有不同的想法出现,例如,以前的他坚持不使用指挥棒,但现在会使用卫生筷指挥,「有次还不小心掉出去,乐手还以为是自己演得不好,让观众丢筷子上来。」

黄𬀩婷观察,简文彬从小到大从不在意是否能获得外界肯定,「他总是做足准备、沉浸其中,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对自己的专业有绝对自信,有天分、有才华,还有很强的贵人运。」

简文彬表示,他确实在关键时刻总会遇上好运,「总会有一些人出现,把我带到一个地方,开启一件新的事情。」简文彬表示,从小到大,他的父亲、母亲对他的人生没有预设立场,只希望他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全力以赴,这或许也是好运的原因。

现在的简文彬,在行政工作之外,也全力以赴挑战过去从未指挥过的剧目,如刚演完的韦伯《魔弹射手》和即将要在年底演出的威尔第《安魂曲》等,都是简文彬没指挥过的作品。一曲旅人之歌,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