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子生房企“谋变”
今年财报季,能够按时举行业绩会的房企们,明显从容了许多。
在2023年春天,市场“倒春寒”感觉变弱,头部房企的管理层们纷纷表示,看好行业的复苏机遇:房地产仍然是一个好行业、可以长期坚持的行业。
扛住了去年低谷期底线考验,幸存的房企们必然先看到隧道外的曙光,但也有一个不能逃避的现实。
经历2022年多番严苛“洗礼”后,留下来的勇士们,面对的是一个规模有瓶颈,竞争者更强的世界。
一些房企正在不断调整自身的经营战略,以适应未来十万亿规模的新常态。比如,龙湖表示,五年后,非开发业务利润占比要达到50%以上;万科也提出,各个经营性业务要对集团形成正向利润贡献的要求。
这意味着,行业的“尖子生”们,已舍弃于开发业务上单磕规模的竞争模式,更注重优势区域的精耕细作,并继续寻找主营业务“护城河”之外的更多可能性。
今年春天,市场不断释放出积极信号。
根据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数据,今年2月份,全国60个重点城市新房成交面积为2005万平方米,环比增长47%,同比增长37%。
这是20个月持续下降后,同比成交面积首次“由负转正”。
房企端也有感知。
招商蛇口总经理蒋铁峰在业绩会上提及,今年1、2月招商蛇口的销售增长很快,尤其2月份春节后,增长率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0%-100%。
在他看来,历史上2月份很少有非常高的销售额,招蛇的一些续销项目,去化速度远高于去年平均速度,有的甚至高于50%以上。
春江水暖之时,不少优质房企在销售、拓储等领域也呈现回暖迹象。
克而瑞3月房地产企业销售TOP100排行榜显示,3月TOP100房企实现销售操盘金额6608.6亿元,同比增长29.2%,环比增长42.3%,继续保持双增长态势。
在2月份销售抢眼的龙湖集团,3月销售额达到221亿元,同比增长30.5%,环比增长26.9%,一季度累计业绩同比增幅在36%。
土拍市场回温的过程中,民企拿地的活跃度也在提升。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3月拿地金额TOP15榜单中,民营房企占比已提升至半数左右。
3月22日,北京昌平朱辛庄地块吸引了42家房企举牌,最后被上海民企大华集团夺得。
3月31日,龙湖集团以超24亿元在深圳摘得2幅优质地块,成为深圳2023年首批集中供地的最大赢家。
2023年开局良好,在业绩会上,头部房企高层们不约而同表达了共识: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
龙湖集团董事长陈序平表示,地产行业拐点已至,坚定看好这个10万亿量级的支柱产业;中海董事会主席颜建国也传递了类似的信心:行业依然是个好行业。
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对市场坚持“温和恢复”的判断。原因在于,1、2月需求急剧释放后,三月市场没有迎来“倒春寒”。
但经历了2022年的艰难爬坡,房企并未完全放松下来,反而对风险认知更加深刻、理性。
多家房企都明确,今年不会轻易“增重”,以销定投、量入为出是生存的基本法则。事实上,即便依托资源优势的国央企,也露出谨慎的一面,越秀、中海、华侨城均都提到,要先抢回款,然后再做投资。
中海表示,不会为了增加土地规模盲目扩张,包括收并购,核心还是看项目质量、资产质量;越秀则明确不会做纾困。
当真正迈出扩张步伐时,如今房企更讲究“区域聚焦”,高能级区域与城市成为头部房企投拓首选。
从去年拿地表现就可以看出,中海在2022年投资拿地中,一二线城市的货值占87%,今年的可售货量中,73%在一线和强二线城市;越秀地产新增37幅土地全部位于一、二线城市。
龙湖也提到,未来投拓方向会尽可能“优中选优”,聚焦在20个主力城市和14个机会城市的核心区域。
去年下行周期中,三四线城市去库存缺乏动力,不少房企在低线城市遭受存货巨幅减值、回款压力剧增等难题。
相比之下,高能级城市支撑度更高,价格更加坚挺,资产减值压力更小,重点布局高能级城市的房企销售、利润受到冲击影响较小,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强。
行业周期波动之时,能够站立潮头的房企,既能不断根据市场状况进行自我革新,也有高瞻远瞩的战略定力。
基于过去一年行业环境的诡谲变化,房企营收、利润榜单均重新排了座次。据媒体机构梳理统计,在2022年,万科企业以5038.38亿元在营收榜单夺魁,碧桂园居于次席,龙湖集团则为近年来首入三甲。
在利润榜单上,万科、龙湖、华润置地分列三甲,实现净利润375.51亿元、328.23亿元、323.7亿元。
跳出过往的唯规模论,财报季里多元的数据,已然构建起另一幅清晰的行业头部格局。
新的竞争格局下,房企们的比拼更多维,也更聚焦于综合实力。从去年开始,万科加速推动“开发经营服务并重”的转型发展。
在郁亮眼中,行业无法再回到对住宅开发过于依赖的阶段,开发、经营、服务并重是唯一选择。
年报显示,2022年,在巩固开发业务的同时,万科的经营服务业务保持了双位数增长,全口径收入达512.6亿元,同比增长23.1%,成为开发业务之外的“能量补给”。
龙湖的营收与利润亦双双跻身三甲,同样的,在其2022年年报中,也能找到经营性业务的巨大价值。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龙湖集团由运营及服务业务组成的经营性收入实现236亿(不含税),同比增长25%,5年复合增长35%,经营性利润占比达27%。
实际上,“第二曲线”业务对这些房企业绩的支撑,并非一蹴而就。
这两家房企经营服务类业务的共同优势在于,起步早、布局赛道比较全、各业务之间能够协同。
在“活下去”的口号声中,万科的多元化布局已成为其基本盘的重要组成,包括物业管理、物流、长租公寓等业务,分别成为细分领域的佼佼者。
龙湖也已形成开发、运营及服务三大业务板块,覆盖地产开发、商业投资、长租公寓、物业管理及智慧营造等多航道业务,构建“一个龙湖”生态体系。
当然,要想形成新的利润蓄水池,还必须投入长线资金和精力,这两家房企能够塑造起第二增长曲线,离不开稳健的财务基本盘。
万科、龙湖目前仍然是“三道红线”全绿选手,值得一提的是,龙湖在整个2023年,都没有境外债到期的压力。
企业的战略定力也很重要,“经营服务业务赚的是小钱、长钱和辛苦钱,尽管短期盈利难有明显贡献,万科会保持耐心。”郁亮说道。
培育第二曲线的辛苦,龙湖也深有体会。但陈序平形容,“这是难而正确的事情”。
种种不易的另一面是,周期波动后,龙湖成为了仅有的“开发+运营+服务”格局没有被稀释的头部房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