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万安民族论述 扛起和解大旗
(图/台北市政府提供)
台北市长蒋万安在上海耕耘其两岸论述的起手式既出,引来一片关注。从抵沪首日,一席台北与上海「都经历帝国主义侵略」、「并皆有为民族荣光奋斗的体现」,就为自己所持奉的民族立场落下注脚。这铺垫了和大陆往后长期互动的政治基础,也会是大陆对蒋万安认识、定性和拿捏应如何给予其在两岸场域中挥洒空间的尺标。
今日台湾政治人物,诸如两岸同属中华民族等语,大多仅存于政党函电往返或两岸事务应酬场合中,实际意义渐褪。而蒋万安将台北城内日据时期的文化自主意识抵抗,和抗战时期上海淞沪会战并列,统筹于「为同一个民族的荣光」而奋斗的框架下进行再诠释,诚属国民党2016年失去政权后、在国族意识论述上渐呈退缩保守之势下的大胆尝试。
而与「为民族荣光奋斗」呈一体两面的「抵抗帝国主义侵略」之界定,也使过往在历史问题上一向谨慎的蒋万安,在上海的讲台跨出一大步。即便上海和台北的过往身世和今日的基本主张仍有大异,但他至少能在侵略与反侵略、殖民与非殖民的大是大非立场上,找到共同的对话轴线。
坦白说,这在今日史观因政治动机而多元,是非又常因国际关系跌宕而浑沌的台湾,蒋万安这么做并不是没有政治成本的。但他仍选择如此言说,显已呈现在下一阶段,扛起泛蓝板块史观和路线大旗的热身之姿。
面对战云阴影未散的当下,他并未在公开发言中直接触及敏感的军事修辞,但仍以「大时代对个人命运的冲击」等语,委婉传递了一旦冲突陡起、又见兵戎后,又将有多少黎庶要再次承担生命旅途大受震荡甚至全然改写的覆巢之痛。
对于两岸「大江大海」族群的抚今追昔之语虽不罕见,但由蒋万安这一直接造成国共内战的决策当事人的后人口中说出,又多了几分历史和解,及与过往种种受苦难者低回、共情的意味。
蒋万安又一别具匠心之处在于,他特别缅怀台湾文化协会等峥嵘之士,在日据时期就于上海学习的过往。他对这批投身中国现代史洪流的台籍赴沪菁英遥遥致意,一来展现当代国民党人和蒋氏后人对这段历史的承认,并不再因他们在当年时空中的反蒋反国民党立场,而持续予以忽视。
这给两岸社会和国际另一个层面的提醒,所谓两岸连结,是从1949乃至于台湾光复前,两岸各领域人士的接触早就络绎于途,两岸关系绝不仅是「仅和外省族群有关的话题」,台湾本土社会和本土菁英也穿梭其间,更曾是许多故事的主角。
未来,国民党或更广阔的「非绿」阵营中人能否有更多人,也循这一取径为各式两岸主张解套,深值期待和观察。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