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思政课在三个维度上的创新之变
新华社北京5月5日电 5月5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江苏:思政课在三个维度上的创新之变》的报道。
铸魂育人,思政先行。近期,记者走访江苏多地大中小学,探寻思政课在空间、时间、师生三个维度上的创新之变。
空间之变:走出教室阅山海
连云港市灌云县开山岛上,一块来自新疆、刻有“中国”二字的石头静静守望黄海;远在帕米尔高原,新疆克孜勒苏州乌恰县吉根乡也有一块采自开山岛的“中国石”。它们是“人民楷模”布茹玛汗·毛勒朵和另一位“人民楷模”王继才的妻子、开山岛民兵哨所名誉所长王仕花赠予彼此的礼物。
去年6月,江苏海洋大学的同学们乘船陪伴两位从江苏到克州工作的青年——学长陈建发以及他的女友、江苏警官学院同届毕业生刘晶晶一同登上开山岛,完成了这次跨越万里的传递,也上了一堂鲜活的爱国主义现场课。
“布茹玛汗·毛勒朵守的是陆上的边境,王继才守的是海上的边境,这两块‘中国石’,象征我们守土卫国的决心坚定不移。”王仕花的话语令现场师生深受触动。
海誓山盟,勒石为证。山与海的“相遇”,成为江苏海洋大学最好的思政教材。目前,该校正规划暑期与喀什大学联合开发网络思政平台,让楷模事迹感染更多青年,同时发挥设计专业优势,助力乌恰文旅宣传。
走出教室,思政课的施教空间更为广阔。2003年起,江苏省淮阴中学每届高一新生的“弘毅之旅”都要徒步瞻仰周恩来纪念馆,往返全程近30公里;江苏大学“新春第一课”在田间地头开讲;中国矿业大学把思政课开到潘安湖生态修复区和煤矿生产一线,该校与其它8所驻苏部属高校每年举办“行走的大思政课”,7年来参与学生超5万人次。
“大思政课”要善用之。一年来,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等十部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提出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建立百家基地联动育人的“大思政课”工作格局。
为此,江苏明确严格落实思政课实践学分,设立专项经费,完善思政教师评价激励机制。江苏省教育厅持续开展“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品牌活动,同步面向中小学生发布80条红色研学线路,引导不同年龄、学段的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
时间之变:鉴往知来砺初心
南京理工大学《“档案见证红色江苏”十讲》公共选修课上,不仅有该校思政课教师讲述战役细节,更有江苏省档案馆带来的一组珍贵实物档案,同学们得以更加直观、立体地感受人民群众的磅礴伟力,领悟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密码。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活化用好红色档案资源,是国家综合档案馆的重要使命。”江苏省档案馆档案资源开发处处长周云峰介绍,该馆与南京理工大学在全国档案、高校系统首次以学分制开设公共选修课,眼下正加紧编制校本读物,推动红色档案赋能思政教育在江苏更多大中小学落地。
江苏地方红色资源丰富,仅盐城市就有128个村镇以革命先烈的名字命名,响水县黄圩镇云彩村的孩子们都知道,“云彩”不是指天上的云彩,而是1946年牺牲在这里、永远只有24岁的朱云彩“哥哥”。
曾有人提出迁走紧挨村部的朱云彩烈士墓,全村干部群众开会决议——不迁!“要让先烈看着我们干事创业、创造美好生活,让子孙后辈记得他们。”
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碑的长明灯前,也镌刻着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我们和我们的子孙会常来这里……”清明期间,不少大中小学师生来此祭奠。
“吃水不忘挖井人,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胡大平教授说,初心不是抽象的,“没有落脚点,没有归宿,初心是讲不通的。我们需要到历史中,到火热的生活中去观察和体会。”
今年4月23日,南京解放75周年,南京林业大学“水杉剧社”的同学们排演了一部反映南京解放前夕地下警察起义的叙事体纪实话剧《剑啸石城》。
现场观看同龄人的演出,江苏警官学院大一学生王翰韬好像回到那段峥嵘岁月:“作为未来的人民警察,我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这些旧警察转变为人民警察,关键是有了‘人民’二字,我们要始终牢记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负于先烈,无愧于时代。”
以青年视角、青年话语,共情演绎红色故事,已成为江苏校园文化生活新风尚。近6年来,上百所高校200多部校园戏剧作品在全省展演,参演、观演师生近30万人次。
师生之变:亦师亦友共成长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记者采访发现,师生“对调”、课堂“翻转”,教学相长、亲师取友的育人生态在江苏蔚然成风。
——师亦是生。“本人思政课教学工作量饱满,综合教学评估位列全校前1%。”“教学科研之余,我和团队先后走进70余所高校开展理论宣讲。”……2018年,江苏省教育厅启动“领航·扬帆”计划,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思政课教师,至今已有70多人入选,选配思政教学和理论研究有较高造诣的专家担任成长导师。6年来,入选教师在核心期刊独立发表文章400余篇,主持省部级以上一流本科课程21项,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已成为江苏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金种子”。
——生亦是师。2013年,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郭辉发起成立水杉支教团,每年暑期,同学们从南京奔赴四川凉山等地支教。“是支教路,更是国情教育路;是支教团,更是思政宣讲团。”郭辉告诉记者,11年来,水杉支教团从11人发展到600余人,2015年起,每一批支教归来的南林学子都要登上讲台,向同龄人讲述学思践悟,受众达7万人次。
——亦师亦友。“在学生需要你的时候,哪怕发个笑脸都有意义。”十年前,秉着“让学生找得到、听得进”的初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思政课教师徐川注册了“南航徐川”微信公众号,就学习、求职、考研、恋爱、信仰等青年成长中最关心也最容易引起迷茫的话题发表文章上百万字,坚持所有留言48小时内必回,时至今日粉丝量已达30多万,辐射读者200多万。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南京大学以教室、寝室、实验室、餐厅“三室一厅”为阵地,所有党政干部、学工队伍、专业教师和工勤人员下沉一线,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及时解决急难愁盼。“我们相信,以‘三室一厅’为牵引,各支育人队伍开展过程陪伴和伴随指导,师生共同成长。”该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振林说。
江苏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徐子敏表示,聚焦“强国建设、教育何为”“教育强国、江苏何为”的时代课题,江苏教育系统将持续推动“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走深走实,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大思政”格局,进一步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始终思考和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努力把思政课建设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