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政務次長葉丙成:以教師社群支持教學創新 解決教學現場問題

图/教育部提供

【采访撰稿.许嘉宝、俞子翔】

因应台湾高等教育教学现场的现况和挑战,教师社群与教学创新成为近年来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之一。为使大学端、教师端及社会大众了解大学发展教师社群与教学创新的理念及政策,以及大学校院如何利用教师社群精进教学、协助教师专业发展?其可能的策略及资源为何?本期评鉴双月刊邀请教育部叶丙成政务次长分享其对于高等教育中的教师社群与教学创新的看法与期许。

面对台湾高等教育教师社群与教学创新的发展,叶丙成次长提到,相较于学科间合作紧密的中小学教师,大学教师不管在教学或研究上,都是独立的工作个体。特别是大学教师之聘任长期以来的规定皆是以具教育部认可之国内外大学博士学位为主,「除非大学教师在博士生阶段有关注教学方法,或是具备相当的教学经验,否则他对于自身的教学没有办法具备客观的评价。」叶丙成以其过去曾经担任国立台湾大学(简称台大)教学杰出奖评选委员的经验为例,「曾经有资深的老师说他上课不会讲笑话,所以他一辈子都不可能拿到教育杰出奖或教育优良奖。在这位老师的认知里,教学优良的老师都是比较爱讲笑话、成绩给的比较高,所以他们才会得到学生的好评。但实际上,很多获得教育杰出奖的老师的课程都非常扎实,而且他们也不会在课堂上讲笑话。」

叶丙成认为,由于大学没有像中小学一样有学群间进行讨论及观课的文化,所以许多的大学老师其实对其他人如何进行教学没有概念,导致在教学上很容易陷入盲点。他以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的教学文化特色为例,「MIT成功的关键是因为他们很重视教学,其重视教学的独特文化源自于二战时老师合开课程的传统,使得在课堂上会同时有2名教授出现,所以当你在台上上课时,你的同事会在台下观课,就会使得你在上课时会更谨慎、更认真备课;而在台下的老师也会受到激励,开始思考他下礼拜要如何备课、如何在教学上更引人入胜、让学生更投入。」他提到,虽然MIT确实招收了很多优秀的学生、研究做得很好,但这在他们看来是「果」,真正的「因」是由于他们很重视教学,而重视教学的原因是因为老师彼此之间能够看到别人好的教学,「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教师社群对老师、对高等教育提升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因为除非学校也有观课的文化,否则就只能依靠教师社群来获得教学上的想法与刺激。」

以跨领域社群为新进教师提供支持 建构跨领域研究基石

提及教师社群,叶丙成以台大教学发展中心举办的新进教师研习营为例,「当时台大的新进教师研习营每年都在溪头举办,当初的设计是以5至6位新进教师为单位形成一个社群,并且在为期3天的新进教师研习营中进行交流互动。当中,比较特别的是我们会刻意将不同系所、跨领域的老师组合在一起,并邀请曾获得台大教学杰出奖的老师来担任讲师。此外,也在结束后协助媒合导师、透过经费的补助等方式,让新进教师能够有长期性的交流。」叶丙成补充,「另一方面,由于教学发展中心主要的工作在于辅导新进教师,我们发现新进教师社群有另一个好处是,新进老师在进行教学、研究、与学生相处、带领实验团研究团队上可能会有很多的问题,他们不见得愿意从系上的资深老师获得建议与情感支持。新进教师有时候可能会担忧因此暴露自己的弱点,进而影响后续的升等。」但透过跨领域的教师社群,除了能够替新进教师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之外,亦能够使教师在教学上得到来自不同系所、更多元的刺激,并从不同领域的上课模式中获得知能。另外,跨领域教师社群对于整合型计划的撰写与跨领域的研究有所助益。

面对组织教师社群的困难,叶丙成建议大学应该把握新进老师刚进入学校,有很多的不安、焦虑,需要同侪支持的时期。「在深刻地了解社群能够提供的帮助后,未来当他成为资深教师的时候,他也会愿意花时间去与别人连结。」此外,叶丙成认为跨领域教师社群的组织亦对大学发展有所助益,「当老师在教师社群里有认识很多其他科系的朋友,那么他出来担任行政工作的意愿会比较高,对他而言,因为他对于学校整体、其他系所有比较多的了解与认识,在推动行政事务上也会比较顺利。」

▲教育部自106学年度起,规划推动「大学校院教师教学研究支持系统方案」,希望透过「教学实践研究计划」,补助个别教师,建立持续性的同侪审阅与辅导模式,推动专属社群之建立与对话。(高教评鉴中心提供)

从跨校社群到国家政策 发挥教师社群影响力

谈到跨校社群,叶丙成认为有其重要意义,他以教育部教学实践研究计划新设立的「情绪健康与福祉」专案为例,「我们看到愈来愈多的Z世代(Generation Z)有忧郁、心理问题发生,特别是在现今的社群媒体时代,个体很容易受到社群媒体及他人的话语影响。因此,我们希望透过课程,提供学生新的观点与角度帮助他们能够不被原先的想法困住。我认为这样的课程是重要的,但台湾有上百所的大专校院,我们不能用规定、强迫的方式要求每所学校都开设有关情绪健康与福祉的课程。透过跨校教师社群的力量,透过教师彼此之间的交流分享,要将一所学校的课程扩展到另一所的速度会比较快。」他进一步以静宜大学台湾文学系陈明柔教授所组织的教师社群为例,「他们从一开始谈国文课跟生命教育的连结,到后来的『议题导向跨领域叙事力培育计划』,都是透过社群的力量来推动完成,我觉得社群的力道可能甚至比政府强迫学校开设课程还要来得大。」

叶丙成认为教师社群与教育部政策的推动可以说是「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比如这次教学实践研究计划的情绪健康与福祉专案,我们即是找陈明柔老师来担任召集人,一部分是希望透过既有的社群,将教育部的政策与期待可以更快地传递给更多的老师。」他补充,「所以到底是政策形成社群,还是社群形成政策?我认为很难界定。因为可能一开始是因为政府的一项政策,并找了论述能力、说服力很强的计划主持人,由计划主持人找了一群志同道合的老师、大家都工作得很愉快,自然而然会形成一个社群。当社群被组织起来后,他们就有可能会提出新计划来说服政府,进一步促成政策。我认为从政府的角度来说,这也是很好的一件事。」叶丙成说明,特别是在目前发展快速的AI时代,当有一群人提出计划想要替台湾解决各种问题,并在经过政府审慎的评估后,便能够形成一项新的政策,形塑政策与社群之间的正向循环。

以学生学习成效检验教学方法 解决教学现场问题

对于教学创新,叶丙成以其在2016年获得总统创新奖时的演讲为例,「我认为成功的创新,前提是有没有真正地解决问题。」叶丙成认为,就算老师使用板书作为教学方法,但如果很有效、学生也学得很好,那么老师其实不需要进行创新,「通常我们在教学上需要创新,是由于时代的改变使学生的本质产生变化,造成过去原本很有效、学生学得很好的学习方法开始失效,因此需要进行改变。如果老师只是将课堂弄得很热闹,但学生却没有真正学习到什么的时候,这种创新是没有意义的。」

叶丙成强调,「早年因为老师们比较不愿意、不敢进行创新,所以我们会倾向从正面的角度去鼓励老师创新,好像只要做创新就该鼓励。但我觉得现在到了一个时间点,我们应该要给予更正确的观念:进行教学创新的目的是为了要解决教学现场遇到的问题,并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因此,教学创新最终还是需要回归学生学习成效的检验,「如果教学创新对于学生学习成效没有帮助,那就不要为了创新而创新!」从解决教学现场的问题出发,再回馈给教学现场,这正是教学实践研究的核心精神。在品质保证的层面,也期待有更多来自财团法人高等教育评鉴中心基金会的支持,让决策者透过跨校型的数据分析,看到随着时间轴变化的趋势,进一步去思考并形成有品质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