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軌國際 癌友用新藥 宜減少非必要檢測

目前癌症免疫疗法健保给付会依据生物标记,医界呼吁,有愈来愈多证据显示,治疗效果与生物标记的表现量无关,应该排除不必要检测。本报资料照片

免疫疗法上市后,成了很多癌症治疗的新曙光,但随着药物愈来愈多,原本以生物标记为用药依据也逐渐被打破。台湾癌症研究学会理事长、林口长庚血液肿瘤科主治医师苏柏荣指出,「目前健保给付标准仍依生物标记PD-L1表现量而定,但是组织切片的染剂及不同的检测方式,检测结果落差极大,常见一两颗肿瘤细胞,就翻转病人能否获得健保给付的命运,不是很公平。」

苏柏荣不讳言,免疫疗法目前健保给付标准,有些会依据不同的PD-L1检测方式,但光组织切片染色就会影响检测结果,平均只有三成患者检测结果是一致的,加上阳性率门槛低,有时候染剂的浓度深浅呈现灰阶状况,介于健保给付条件的边缘,让判读的医事人员压力很大,大家都希望能为病人争取用药权利,但也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生物标记 非疗效唯一证据

从检体送验确诊,再到生物标记检测,若符合健保给付标准,再用药申请,这层层关卡,就耗掉五周时间,等待的时间就有可能造成疾病恶化。苏柏荣指出,目前有愈来愈多的证据显示,无论生物标记表现量如何,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影响不大,目前健保给付免疫疗法,有些癌症给付在化疗使用有效后的病人,本来使用免疫疗法就被证实效果会不错,无须再依生物标记来当成是否给付的标准。

苏柏荣认为,有时候患者只因为切片组织「差一点点」,就翻转患者治疗的命运,得每个月自费十几万医疗费用,负担相当大。

给付不同 病友医界齐发声

年轻病友协会副理事长刘桓睿指出,免疫治疗早在十年前就已开始应用在癌症治疗上,随着时间愈来愈久,累计的使用人数及经验也多,若以回归真实数据的实证医学来看,科学证据应该是健保给付考量的准则,而非财务。

目前很多癌症给付条件不同,已出现一个病两个命的社会焦虑,刘桓睿认为,根据国际治疗指引,癌症免疫治疗除少数例外,原则上不需要依据生物标记指标PD-L1检测当成用药的依据,不过,目前健保给付统一设限,也让患者失去用药的机会。

立委刘建国指出,在各界的督促下,健保署确实加速了新药给付的速度,但现在治疗端也有很多非药品使用条件的限制,让患者无法用到药物。

刘建国认为,很多癌症用药都被限缩,尤其是要减少不必要的检测,政府说癌症治疗要接轨国际治疗指引,但一直接不上,不合理的部份需要讨论,这也是很多病友团体及医界不断发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