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温州丨重返长三角前十,“温州路子”向前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张梓桐 实习生陈归辞 上海报道

今年一季度,温州经济总量跑赢徐州成为新晋万亿城市“一号种子选手”,在长三角排行榜上也重返前十。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兴起和形成的“温州模式”,曾经依靠民营经济蓬勃的活力,给温州经济带来辉煌,将这个偏远城市的商品销往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各个角落。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著名经济学家费孝通曾三次造访温州,写下《小商品大市场》《家底实创新业》《筑码头闯天下》等文章,对“温州模式”做出的刻画和阐释。

40余年发展历经跌宕起伏,温州经济遭遇了危机和困境、转型的阵痛。最为严重的一次危机是2011年前后发生的局部金融风波,一度使温州经济陷入谷底。

如今,温州经济进入了转型升级与代际传承的关键期。

在产业发展的主轴上,温州选择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两条腿走路”。这既是温州的基于自身条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现实选择”,也“折射出温州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痛点和难点”,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叶建亮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中指出。

“一方面,温州在新兴产业发展上并不具有先天的优势,比如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不足,区位和地理交通条件也不占优势。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政府在财政税收、资金和土地要素等方面给予支持,而这恰恰也是温州的短板。这也是为什么温州必须依赖传统产业来加以平衡。”

因此,如何弥补科创资源、财政资金和土地要素支持等方面的短板,同时充分发挥出民营经济富于自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活力,以及传统产业和温商资源优势,从而使经济在新的发展阶段再度迸发出蓬勃生机,成为温州正在努力回答的问题。

两条腿走路

今年以来,工业经济的强势增长对温州经济的贡献突出。一季度,温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25.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6.1%。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3.9%、7.8%、5.0%。1-4月,全市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511.6亿元,同比增长11.2%,高于全省平均2.8个百分点。

新兴产业的表现也颇为亮眼。1-4月,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环保制造业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9%、12.9%、12.2%、15.3%和17.7%。

需求侧方面,1-4月份,温州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1%。其中,交通、能源、水利投资继续高位运行,同比增长35.0%;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制造业投资、工业技改投资明显回升,分别增长24.3%、11.4%、10.3%;民间项目投资增长4.1%。

“坚持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两条腿走路’,是温州既考虑到传统产业基础雄厚,又是着眼于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发展趋势而做出的现实选择。”叶建亮表示。

而传统产业也正出于竞争迫力和长远发展需要积极求新求变,一方面进一步优化传统优势领域,另一方面谋划入局新兴领域。

温州头部电气企业环宇集团浙江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顾翔对记者分享了他对于温州经济的传统支柱型产业——电气产业这一的发展趋势的观察。他指出:“乐清电气,特别是低压电器行业,受疫情、国际贵金属价格大幅上涨、地产大幅萎缩等影响,产值、利润双萎缩。大环境迫使企业需要转型升级,从传统赛道进入一些优质行业赛道。与此同时,头部企业的集约效应以及品牌企业的竞争优势也愈发凸显。”

顾翔指出,温州电气产业集群的能级和竞争力正持续提升。一方面,企业的自动化程度持续提升,帮助企业节省了生产的直接制造成本和企业管理成本。另一方面,供应链已从简单代加工进入到整合技术资源能力的比拼,优质的供应能力包含了技术的迭代开发,能够把行业优质技术做方案整合,并反哺给更多的行业客户,这带来了技术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

根据2024年温州政府工作报告,温州今年将力争实现传统支柱产业总产值突破9500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8.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7.5%。

在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落地方面,温州近年也铆足了劲。

在今年浙江省公布的第一批 “千项万亿”工程重大项目中,温州共116个项目入选,总投资4568亿元,年度投资计划541亿元,其中新建项目32个,总投资760亿元,年度投资计划64亿元。4月,温州落地了该市目前最大的单体制造业项——瑞浦新能源产业基地项目,该项目总投资额超过300亿元,预计产值约千亿元。

“地瓜经济”蓬勃生长

“商行天下”、“民办、民营、民资、民富、民享”的民营经济基因,让“地瓜经济”在温州这片土地上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和旺盛的生命力。

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温州经济在“走出去”上的活跃度、自主性和灵活性。

限于本区域内有限的资源,自上世纪90年代起,温州商人开始走向全国和全世界各地发展,本地各行业的龙头企业也开始选择向外扩张,在外建厂投资。

2018年起,为弥补本地创新资源的短缺,温州借力上海,在上海建设“科创飞地”温州(嘉定)科技创新园。通过与上海协同合作,共同打造“科创飞地”+“产业飞地”的“双向飞地”模式,推动双方的优势互补。

遍布全国和全球的温商也是温州发展“地瓜经济”的巨大优势资源。

据统计,目前共有245万温州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其中,70万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130余个国家和地区发展,175万人分布在全国各地经商创业。在全国地市级及以上城市成立的异地温州商会多达268家。

温商资源为温州经济“走出去”和“引进来”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以及充满可能的前景。

近年来,温州积极通过商会、协会和交流合作平台,并借助温商的资源优势,让经济“走出去”,把资源“引进来”。例如,不久前,温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文杰率温州市政府代表团赴印尼、泰国和新加坡,对接深化经贸交流合作,推介温州投资创业环境,看望慰问在外温商代表,促成27个产业科创项目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

同时,温州也加大力度招引温商回归,把温商发展转化为温州发展,把温州人经济转化为温州经济。

3月,温州召开的投促系统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掀起温商归航新热潮”。

与此同时,为支持具有温州特色的“地瓜经济”向外伸展和反哺,温州近年来也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今年年初,聚焦聚力“最优营商环境”,温州出台了《更好发挥商协会作用助力行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十大举措》和《2024年温州市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十大突破性攻坚举措清单》,引导企业高质量发展,聚力化解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经济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此外,温州发布了《温州市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促进条例》,旨在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环境,激发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活力。

“这几年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工业园区的配套基础设施等方面都改善了很多,温州整体的经商环境比起以前是有挺大进步的。”环宇集团生产副总监黄健表示。

当然,在营造良好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上温州还可以有更多的作为。叶建亮认为,下一步,温州应围绕统一大市场建设,在产权保护,公平竞争、政府和市场关系塑造等制度落实上,捅破各类玻璃门,真正贯彻落实重要的政策部署。

此外,也需注意到,温州今年一季度进出口总额为640.9亿元,同比下降5.67%,其中,出口额为516.4亿元,同比下降12.33%。这与浙江全省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最高,一季度进出口总值1.21万亿元,同比增长7.8%,出口8746.3亿元,增长6.6%的整体表现存在较大的落差。

对此,叶建亮分析,温州出口下降既是由于全球贸易萎缩和部分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台不友好的贸易政策等大环境因素所致,也有温州出口企业自身在产品结构和市场布局方面的原因。从温州自身的角度来说,要正视出口中面临的问题,积极推动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大力挖掘新兴市场;充分发挥温商遍布全球的优势,深入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