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篮基因联合创始人董小岩:以金融手段实现财务收益,迂回解决创新药支付难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李佳英 广州报道
12月12日,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旗下《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举办的 “2024(第八届)21世纪大健康产业论坛”在广州举行。
论坛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重塑医药大健康格局”为主题,邀请监管领导、知名学者、行业领袖等重磅嘉宾,围绕创新生态系统、创新药械“出海”以及智慧养老等话题进行交流研讨。
在会上,锦篮基因联合创始人、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董小岩强调:“当一个病无药可治时,是科学问题;但当药物已经发明但价格昂贵时,就变成了社会问题。科学家和企业家应避免将科学问题演变成社会问题,这需要全社会所有参与要素共同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
目前,基因药物为部分疾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途径。通过一次性的治疗,患者有望获得长期甚至永久的治愈。董小岩进一步指出,更重要的是,从药物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基因治疗相较于传统药物治疗方式更具经济性。目前,已有基因治疗药物在美欧日本等国家地区上市,治疗费用约为200万-180万美元一针。然而,在中国,基因治疗药物能否以相对合理的价格进入医保,仍是未知数。
不只是基因药物,近年来各类创新药支付已然成为关注度最高的问题之一。
在董小岩看来,从更深层次上思考为什么中国长期以来在创新药研发方面相对滞后。除了原创能力和科研水平较低以及资金不足等因素外,最核心的问题是药物经济学问题,这一问题在药物研发的不同阶段都有所体现。
在药物研发早期,董小岩表示,被关注的主要是产业链中的临床CRO和CDMO等产业链中的要素,以致力于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随着药物临床安全有效性得到验证,面临上市,企业往往会提前建设商业化生产线以应对市场需求。然而,即便做好充分准备,药物定价及医保准入仍会带来难以回避的“顾虑”,创新药研发企业信心弱的情况客观存在。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是,企业创新药若无法进入医保或获得足够放量,将难以持续研发新药,更无法在国际市场参与竞争。
董小岩直言,当药物研发进入即将上市的阶段,最终进入医保的价格成为核心问题。
在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的过程中,国家医保部门一方面积极纳入创新药,另一方面则坚决清退那些疗效不明确、易滥用、已被临床淘汰、长期未生产供应且存在可替代品的药品,力求实现医保资源“好钢用在刀刃上”。
在2024年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中,有91种药品新增进入。据国家医保局介绍,新增药品中38个是“全球新”的创新药,无论是比例还是绝对数量都创历年新高。
然而,对于特殊疗法的创新药,支付挑战仍旧艰巨。部分企业对药物价格预期较高,显著超出了医保基金的支付意愿。此外,一些创新药年治疗费用上百万甚至高达数百万元,也超出了医保“保基本”的定位。
针对这一问题,业界有观点认为,目前,国家医保对于谈判药的支付阈值难以拓宽,而商业健康保险则更专注于自费医疗费用,特别是创新药械的保障。因此,“商保先行、基本医保跟进”的模式更易形成共识,也更符合当前医药市场的实际情况。
在董小岩看来,要解决这一问题,制度创新、模式创新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过去,投资者通常关注药品的销售情况、数据增长率以及财务收入等指标,以此来刺激股市。而现在,企业可以尝试转变思路,是否可以通过提供免费药物产生的虚拟价值来吸引投资者,进而提升公司价值。”董小岩指出,通过少量的资金投入,可以撬动巨大的市场价值,并通过金融手段实现财务收益,为基因药物等前沿领域的研发提供更多资金支持。
由此看来,此设想实际上绕过了支付能力不足的难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财务实现模式。
董小岩也坦言,虽然可以根据患者的可支付性进行分类,对支付能力不足的患者给予特殊支持。但归根结底,还需要得到国家政策的许可和支持,才能真正落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