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客車事故 恐創近17年新高
交通部统计,大客车事故数今年恐再创新高,学者认为司机缺工为其中一项原因。示意图,非新闻当事人。本报资料照片
交通部统计,今年前七月大客车事故一八九一件,全年事故可能创十七年新高。学者分析,受驾驶缺工影响,评鉴措施有效性愈来愈低,且疫后客货运需求增加,驾驶工作环境不佳,导致服务水准及安全性下降,交通部应协助业者整合路线、改善工作环境。
东海大学两名女学生上月行走于行人穿越道上,遭未停让行人的巨业客运驾驶撞上,造成一死一伤,再次凸显大客车司机不够重视路口行人安全的问题。业者分析,疫后随大客车使用需求增加及TPASS月票上路,客运班次供不应求,让事故件数难以下降。
交通部统计,去年公车、客运及游览车事故共三三○七件,造成五十七人死亡、四○六六人受伤,创下交通部二○○八年统计以来新高。今年截至七月也有一八九一件大客车事故,造成二十五人死亡、二三六九人受伤,其中又以民营公车八四九件最多,民营客运也有四五四件、游览车三七三件。
交通学者、消基会交通委员会召集人李克聪表示,以往交通单位透过评鉴制度给予业者奖惩,受驾驶缺工影响,业者愈来愈不在乎评鉴、有效性愈来愈低;且因驾驶难找,公司管得严、管得多,既有驾驶就易离职,监理单位应提供鼓励人性化管理、排班调度尽量尊重驾驶需求的管理方法。
李克聪说,疫后客货运需求增,在驾驶人力不足情况下,排班更加困难,甚至有些客运及公车路线太长,对驾驶而言都是压力,他建议政府可协助业者相互整合调整、缩短路线,都会区公车更可与捷运整合。
淡江大学运输管理学系退休教授张胜雄认为,现在大客车驾驶严重缺工,尽管业者自认已给出较高薪资,仍不符相对的工作环境,让驾驶认为在劳动市场有更多选择。张胜雄说,职业驾驶工作环境无法改善的根源,就是政府以照顾乘客之名,长期压抑票价,最终结果同样压抑服务水准,受影响的还是民众。
行人零死亡推动联盟理事罗宜表示,大客车事故难以改善的原因仍是「教育」,因为台湾教导其他用路人留意大型车死角,反而让职业驾驶人认为其他用路人会主动闪避,但国外做法是提醒大型车驾驶人。他说,中央现在有道安仪表板揭露资讯,更应进一步针对事故样态分析、题解方,不然单纯看数字增增减减,很难通盘了解问题所在。
交通部指出,透过监理加强稽查、九大运输业落实行经路口左右转,无论有无看到行人,驾驶人应暂停确认。停让行人纳入客运评鉴,未停让行人扣减营运亏损补助款。另加强宣导用路人要遵守规定,提醒驾驶人路口要停让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