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中国商品降价倾销向全球输出通缩

《金融时报》:中国商品降价倾销向全球输出通缩。(新华社)

中国经济持续下滑,引发外界对全球经济是否会受到影响的担忧。自由亚洲电台引述英国《金融时报》近日警告,中国产能过剩,正在全向世界输出通缩,各国需就此准备应对措施。

中国经济指数持续下滑 再陷通缩阴影

《金融时报》近日报导指出,中国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得益于以低成本的「中国制造」商品发展外贸经济。但如今,因其国内房地产市场低迷,消费不振,加上人民币走软,中国商品的出口价格正以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快的速度下跌。

报导引述富兰克林坦伯顿新兴市场基金投资组合经理塞加尔表示,中国为扭转困境将向全球输出通货紧缩的压力,而各国都在应对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不少经济学者认为,这对新兴市场,尤其与中国有重要贸易关系的国家影响最大。

报导指出,西方制造商对中方不公平竞争的抱怨正在增加。中国最大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宣布,将它在德国的电动车价格下调5%至15%。宾士公司已就此发出警告,其利润受到电动车价格战的残酷打击。

该报导还引述FIM Partners分析师指出,北京花了20年时间,摧毁新兴市场制造业的竞争对手或将它们挤出全球市场,现在则威胁要对已开发经济体的制造商做出同样的事。

有美国智库外交关系委员会的高级研究员认为,美国和欧盟正面临艰难的选择,要不降低对中国商品的依赖,要不就成为推动中国供应廉价商品的力量。

「中国制造」生产过剩 倾销全世界

报导引述美国圣托马斯大学国际研究讲座教授叶耀元指出:「中国制造现在碰到的问题是,产能一样强,但全球市场需求没这么高。同时,美中贸易战,美国和其他盟友与中国有一定脱钩的关系,导致这些产能没有地方可以卖了。当然,中国政府本来预定要用一带一路市场想办法去消耗可能过剩的产能。目前看来,这些一带一路国家都还没有能力去做这样的消费。」

叶耀元提到,民主阵营国家开始寻找可信赖的伙伴取代中国,这一策略性转移使原本设在中国的工厂很多转到越南、印度,部分厂商为靠近美国市场则转往了中南美洲国家。

叶耀元说:「之后如苹果的产品,在未来都不会是中国制造,目前要转移到越南、印度和美国本土。对中国来说,以后会有大概好几十万人都没有工作,因为不必再帮苹果做组装,这已经是必然会发生的事。」

叶耀元分析,国际市场的现阶段整体大环境对中国不利,因为商品出口量虽能维持,但却必须用压低价格的方式竞争。这样的做法在未来也有可能因为美中之间的冲突或美中之间的策略调整,逐渐被其他国家所取代。

叶耀元说:「尤其现阶段,中国的人均收入不像过去一样低,它的平均薪资跟某些特定开发中国家比较起来还是算比较高的。中国原本被认为,所谓没有技术性的劳工、劳动力水平比较高。但是,很多开发中国家也慢慢追上来了。因此整体来说,对中国未来前景都构成不利。」

叶耀元表示,中国过去盗窃欧美知识产权,未来能否投入开发新产品或者技术上实现创新令人质疑。中国庞大的进口市场虽然仍具有吸引力,但习近平强调「内循环」,中国市场变成以内需为主的封闭市场,外资产品要卖到中国就有困难。不过他表示,相信欧美国家如果有机会,还是会希望把产品卖进中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