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是最黑暗、最屈辱和最不幸的朝代吗?

近年来在互联网上,晋朝已成了一个“新兴网红朝代”,有关晋朝的话题热度不断提升。在很多读者印象中,夹在“魏晋南北朝”这个名词中间的晋朝,是所谓的“后三国时代”,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残忍、最屈辱的朝代”。

日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了作家沈刚的新著《晋朝的死结》。沈刚经过自己多年的历史研究,认为这种,大众熟知的对晋朝的历史评价,未必都是正确的。

在上海书城举行的《晋朝的死结》新书发布会,作者沈刚与《澎湃新闻.上海书评》执行主编郑诗亮进行对谈,对于晋朝的历史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人们之所以对于晋朝较为忽略,评价甚低,主要是出于对西晋大一统政权迅速崩溃的遗憾、惋惜和愤怒。秦朝、隋朝都是短命王朝,但接下来是汉唐盛世,后来读史者的感觉就好很多。晋朝的情况就不一样。自从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开始,差不过经过四代人一百年的奋斗,天下重归统一,但是,这种大一统仅仅维持二十余年,国家又走向更大的战乱和分裂,导致北方各族民众的生活陷入极度痛苦。

为什么说晋朝最黑暗?这个是出于对晋朝得国不正的认知。司马氏父子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大肆屠杀反对改朝换代的曹魏大臣、士族名士,皇帝曹髦被杀而死,这种大庭广众之下的弑君行为,是帝制时代的首次。

说晋朝最屈辱,是因为北方少数族群第一次大规模逐鹿中原,中原地区严重仇杀,可以说是白骨沃野、血流成河,发生过把汉族妇女作为“两脚羊”进行残害的极端恶例,造成包括汉人在内的各族民众大量非正常死亡。

说晋朝是最为不幸的时代,应该指的是这个阶段出现了阶级固化和士族专政,整个社会人才公正的上升渠道受到堵塞。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包括身份的提升,主要看他背后的门第名望。国家通过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安排,首先保证士族子弟被品评为上品,直接授予高官。其他低级士族、寒门子弟,只能充当次等的角色。

西晋大一统政权的崩溃,多数人把它归咎为晋武帝恢复分封制度,或者说统治集团骄奢腐朽等缘故。我以为,这一认识至少过于局限和表象。晋室得国充满了血腥和野蛮,晋武帝司马炎却又是帝制历史上一位少有的仁君,这一巨大的反差背后,反映了晋朝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东汉以来儒家皇权授之于的天命观,及汉室正统的观念融为一体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曹氏、司马氏家族以暴力手段连续改朝换代,这就严重冲击了士大夫、民众共同坚守的价值。研究晋朝的历史,必须放到这样的大背景下思考。

西晋是中国历史上第四个大一统政权。秦统一中国十五年就亡国了,西晋从晋武帝灭吴开始,至八王之乱后期,大一统的局面大致维持了二十余年,比秦朝统一的时候间还长。晋元帝司马睿建立东晋,建康政权延续了晋室的正统性,所以,西晋的崩溃并不等于晋朝灭亡,晋朝最终还是勉强渡过了瓶颈期。

魏晋南北朝大分裂处于中国秦汉与隋唐之间。魏晋南北朝共约三百七十年左右,两晋一百五十五年占据百分之四十以上的时间,西晋又是其中唯一的大一统政权。研究晋朝的兴衰,有助于理解秦汉第一帝国向隋唐第二帝国演变的内在逻辑。简单化地给晋朝戴上“最黑暗、最屈辱、最不幸”这三顶帽子,至少是不全面的。

首先,司马氏夺取政权,的确是残忍好杀、得国不正,但是,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对于曹魏旧臣,更多地也有笼络和收买的一面。特别是开国皇帝司马炎,实际上帝制历史上一位少有的仁君。

以往的历史教科书对于司马炎的评价相当负面,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他讲在灭吴统一中国后,志得意满骄奢淫逸,后宫嫔妃数量接近万人。那么多的妃子,晚上宿在哪里呢?司马炎坐在羊车上,让羊来作选择。一些希望得到宠幸的嫔妃,在门口放上羊爱吃的竹叶和盐,诱使羊车停在自己宫前。后来嫔妃们纷纷效仿,连羊也无所适从了。另外一个是认为晋武帝大量分封宗室,又以宗室贵族参与权力中心和主管地方军政。这些都被认为是引发司马炎身后动乱的因素。

其实,这些并不是是造成西晋崩溃的主因。中国北方边疆匈奴等民族内附后,依然保留民族群居和部落组织的传统,自东汉中晚期以来,就对国家稳定构成严重威胁。而八王之乱大动荡的发生,主要还是国家缺乏强有力的统治者所致。换句话说,分封宗室并不是一定会发生大动乱大崩盘,晋武帝最重要的失误,还是明明知道儿子司马衷智障,还要维持他太子地位,选择心胸狭窄、德不配位的外戚杨骏作为辅政大臣。所以,西晋的崩溃可能有必然性,但偶然性也是存在的。

司马炎从小接受完整的儒家经学教育,他以近乎自我救赎的态度,优待前朝宗室,宽容那些反对派的后代。无为而治、宽政简刑,实践数百年来士大夫恢复周制的理想,通过对于宗室、士族的分封,给予他们从政治上到经济上的种种特权。我们可以批评他对于法家专制的方法论认识不深,但是,他绝对是一代仁君,太康之治,人民安居乐业,路不拾遗,晋朝曾经是一派繁荣景象。在他的影响下,两晋之后的帝王大多比较善良,还有一些懦弱、短寿。总之,两晋肯定不是一个暴政的王朝。

其次,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作战,也不都是被动挨打。桓温灭亡西蜀的成汉,东晋实际控制区域超过三国时东吴、蜀汉的总和。晋军多年在黄河以南作战,先后四次恢复旧都洛阳。淝水大战期间,谢玄指挥北府兵大获全胜,收复大片失土,还一度攻入河北。

一代战神、大将军刘裕先后攻灭鲜卑南燕、成都的谯蜀、羌族的后秦,一度恢复洛阳、长安,这一时期东晋的领土,大致和后世的北宋差不多,这个是大分裂时代南方政权疆域最为辽阔的高光时刻。

还有士族专政的问题。在印刷术发明之前,儒家经学及其他流派学问,主要依靠极少数世家在子侄、学生之间代代传承。所谓士族专政,指的就是这些掌握了学术、教育资源的文化世家,或其他文化名人对于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群体垄断。从光武帝“退功臣而近文吏”开始,士族代替军功贵族与皇权共治,这其实是历史的进步。

而且,两晋时期士族高门主导囯家政权,这些家族毕竟是以知识、学问相传承,大都遵循一定政治、伦理规则,晋朝社会自上而下的压迫程度并不深重,统治集团也没有横征暴敛,思想文化氛围还算宽松。低级士族、寒族还能参加一些实际工作,也不是完全没有用武之地。

所以说,得国不正、国家分裂和士族专政固然反映了晋朝的一部分现实,但说它是最黑暗、最屈辱和最不幸的年代,还是有些言过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