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善用金融科技 落實綠色永續

随着全球极端气候日益严重,结合ESG的金融科技投资金额快速成长,国际上有愈来愈多的金融业者与新创业者提出整合ESG概念的创新金融科技与商业模式。 彭博资讯

金融科技在世界各国蓬勃发展,金管会跟上国际潮流,去年8月发布「金融科技发展路径图2.0」,延续发展路径图1.0,对发展金融科技的承诺及愿景持续精进,亦在2.0版参酌国际最新趋势,特别强调永续金融科技(ESG FinTech)的推广与应用。

随着全球极端气候日益严重,结合ESG的金融科技投资金额快速成长,国际上有愈来愈多的金融业者与新创业者提出整合ESG概念的创新金融科技与商业模式。根据去年11月新加坡管理局与KPMG合作的研究报告指出,全球投资永续金融科技的总金额于2022年约294亿美元,推估2023年也将达288亿美元,而2025年预计将投资高达600.3亿美元,呈现相当稳定且快速的成长趋势。

若再以永续金融科技分类之投资金额观之,2022年「监理科技」和「碳服务」的投资较多;其中,碳服务在232笔交易中获得了30.08亿美元的资金,每笔交易平均约为1,300万美元。2023年上半年,碳服务获得约229笔交易,投资金额达59亿美元,居全球之冠。借此,投资人亦充分了解到国际对碳服务的重视。

再看绿色金融科技,最常见的是AI、IoT、区块链及5G等技术的运用,许多新创公司利用这些科技经营减碳数据资讯交易平台,为企业客户提供灵活因应ESG、气候变迁的创新方案。例如碳足迹、温室气体排放等盘查、区块链与再生能源技术,乃至应用在储能装置及相关供应链上,都可望展开更有效率的节能运算,顺势开启更多技术永续应用与实践场景。

国际上,有不少金融科技在永续金融创新应用的案例可分享,其中较被人津津乐道的例子,是加拿大人David Katz所创立的塑胶银行(Plastic Bank):利用区块链结合IBM的主机及视觉识别技术,进而建立有效率且安全的交易环境,鼓励开发中国家的民众回收废塑胶,再将所回收的废塑胶兑换为区块链交易平台的代币,让民众使用获得的代币直接换取现金、食物等资源;与此同时,塑胶银行亦将取得的废塑胶出售给使用再生材料的供应链制造商。塑胶银行不但利用区块链技术重现了废塑胶的商业价值,也达到环境永续目标,更提供开发中国家民众改善生活的机会,可谓一举数得。

在国际上逐渐蔚为风潮下,透过以ESG为核心的金融科技创新,将吸引更多的投资资本的支持,主因在于此类型投资一方面可提升环境保护及社会关怀,另一方面亦可获取可观的报酬。若能善用金融科技,则可能更有效率地达成「净零碳排」的永续目标。

新加坡于2023年宣布推出绿色足迹计划的整合平台「Gprnt.ai」,并成立公司负责后续运营。该平台统整了政府和民间机构的合作,且Gprnt.ai利用区块链技术来整合ESG资料的收集、计算和管理,对于跨领域的公用事业、劳工、建筑和废弃物管理等进行资料收集,同时也运用AIoT感测器和智能设备,以自动化方式来提高数据搜集效率。此外,平台亦结合智能文件处理及GPT-4聊天机器人,帮助企业将资料转换为ESG报告格式,来增强数位报告的正确性及可信度。Gprnt.ai的推出对金融行业的ESG透明度和责任性有重要意义,能让企业更容易与金融机构、其他行业合作伙伴共享ESG资讯,加速推动金融机构和企业在永续发展方面的沟通、合作与创新思维的发展。

金管会同时在推动「金融科技」及「永续金融」之际,若能鼓励金融及新创业者共同合作,将金融科技结合ESG,一定可以更有效率地落实永续金融的目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新加坡推出的绿色足迹计划整合平台,应能启发金管会如何使用区块链技术等金融科技来整合ESG资料的收集、计算和管理,善用金融科技,必能促进ESG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