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迁」恐冲击经济!「ESG、绿色金融」等永续发展促进金融稳定
▲全球领袖视讯气候峰会22日登场,图为美国总统拜登。(图/路透社)
美国总统拜登邀集气候峰会 全球绿色金融强力添加动能
绿色金融原本比较着重环境面,2008年金融海啸后增加纳入社会与公司治理,使得ESG成为最具爆炸性的议题之一。我国绿色金融2.0也遵循此一世界趋势,完善ESG投资的相关配套,也要求企业识别气候变迁为该企业所带来的风险与机会。
美国总统拜登在竞选期间多次强调气候变迁议题的迫切性,上台后马上宣布美国重返巴黎协定。接着又在4月22日召开「气候峰会」,全球共有40个国家的领袖参与此盛会,包括多次被美国点名为最主要竞争对手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使得碳中和、绿色金融等议题再次充斥媒体版面。
而订于2021年11月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第26届会员大会,一般预料东道主英国也将以绿色金融作为今年大会的主轴。因为气候与金融是英国最关心的项目,而金融也是对抗气候变迁最有效的政策工具之一。因此预料今后各国关于绿色金融与ESG投资的相关规定将陆续推出,并且将更严谨,以鼓励导引民间资金为永续发展做出贡献。
美国政府不再落后
事实上,前总统川普还在看守期间时,美国联准会就在2020年12月15日正式加入「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成为75个会员国之一。NGFS是在「巴黎气候协定」通过后,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或是金融监理机关为了达成该协定的目标,愿意用金融监理的手段来引导资金到减碳,或是认为气候风险将危及金融稳定,必须纳入金融监理范围所成立的一个团体。
接着,美国证交会(SEC)在今年3月宣布成立ESG工作小组,研议强化上市公司ESG资讯揭露,包括气候风险对企业的冲击、是否纳入公司决策考量、必须揭露那些资讯以及其衡量标准,还有是否需要更佳的标准或指引,使得在对ESG资讯进行审计时,能有较客观的标准。也就是说,要强化ESG揭露资讯的可信度,包括自愿性揭露者,未来美国企业在进行气候风险揭露时,不能避重就轻,必须依一定的标准格式进行申报,而SEC目前正汇整公众回馈意见中。
▲ESG搜寻热度趋势变化。(图/台湾银行家提供)
ESG将从自愿性迈向标准化
过去在推动绿色永续投资上,比较倾向由民间的两股力量来主导,一个是各种民间消费者或环保团体,另一个是各式各样的ESG评比机构。前者持续关注各大品牌厂商的环保、社会议题与公司治理表现,业者若有重大缺失,这些团体可能就会发动反制措施,迫使业者不敢轻忽这些议题。后者则是对各公开发行公司的ESG成绩进行评比揭露,以利投资者作为决策参考。
根据Research Affiliates公司统计,全球共有70个提供ESG评比的机构。另资诚(PwC)曾调查全球基金经理人使用哪一种ESG评比,以作为选择投资标的的依据,结果显示使用度最高的是RobecoSAM,但也只有获得17%的基金经理人采用。尤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Berg的一篇报告指出,同一个公司接受不同评比机构的结果往往差距甚大,其研究显示相关系数只有0.61。在此情形下,不仅投资者在选择投资标的时会有困扰,被评比的公司对要如何改进也会感到迷惘。因此各地都有声音希望建立统一的ESG评比标准,以利投资大众客观进行相关比较。
为了落实永续金融,欧盟在其永续金融行动计划(EU Sustainable Finance Action Plan),就有相关配套来避免绿色金融商品名实不副的情况发生。例如欧盟制定了「永续分类标准」(EU Taxonomy)来规定企业或金融商品永续「纯度的计算」,另又制定「永续金融揭露管理」(Sustainability Finance Disclosures Regulation)来要求业者以质性描述其落实ESG的情形或说明无法达成的原因。也就是说今后各界对绿色金融商品的要求,将从量的增加转为质的提升。
绿色金融促进金融稳定
绿色金融除了引导资金到落实永续发展外,也是促进金融稳定的重要工具。例如2020年有全球「央行中的央行」地位的国际清算银行(BIS)发表「绿天鹅报告」(The green swan),阐述气候变迁将是冲击全球金融稳定的重要风险来源,下一个系统性金融风险可能就是因气候冲击造成,因此央行有责任避免这样的结果发生。也就是央行与金融监理机关运用其金融监理工具,要求金融机构必须评估计算其气候风险,且必须揭露。并依不同碳定价的情境,模拟其所受冲击,要求金融机关为可能损失预作准备。
这也是为什么金管会在「绿色金融行动方案2.0」中表示,将研议上市柜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书(CSR),须依「气候相关财务揭露建议书」(TCFD)的架构,辨识企业的气候风险(实体风险与转型风险)与机会,并纳入公司决策等相关资讯。
有了TCFD的基础后,金管会也将研议金融业把气候变迁纳入压力测试项目的可能性,让金融业了解气候变迁对其资产负债影响。英格兰银行本来在今年就要求英国各银行要执行气候压力测试,后来因为疫情关系而延期。欧盟央行日前也要求各银行从2021年1月开始准备相关资料,2022年的金检就会纳入此项目。
事实上,金融气候压力测试就是KYC的再延伸,金融机构要能掌握其资产或抵押品在极端气候下可能遭受的损失。例如国内某金控根据「科技部灾害管理资讯研发应用平台」AR5情境之淹水风险,发现该金控有7,148笔放款落在高风险区,担保品涉及的总授信金额为新台币278亿元,相当于整体担保授信的3.39%。
英格兰银行报告指出,全英国的房贷中约有10%处于易淹水区,因此建议各银行清查有多少房贷抵押品在易淹水区,再设计各种淹水情境高度时,预估将造成的损失。美国银行(BOA)则以5级飓风来模拟其房地产抵押品可能的损失。据推估,到本世纪末,气候变迁实体风险对全球GDP的减损将达到25%,详如〔图2〕。
▲实体风险累计对GDP的影响。(图/台湾银行家提供)
此外,银行也须承担转型风险,例如一旦政府增加能源税等提高碳定价措施,极可能减少这些高排碳企业的营收,甚至影响其还款能力。花旗银行在其2020年的TCFD报告书中表示,若对每吨二氧化碳排放课予50美元的碳定价,那么石油公司平均信用评等将降3.5级。国内某金控估计指出,对石化业若课予每吨二氧化碳排放50至100元美金的碳定价,那么到2030年其成本上升约0.75%,若再加上因缺水导致营收减少1.36%。那将使得其662家石化业客户中,有96家信用评等等级衰退1等,4家衰退2等,授信户平均违约率上升0.5bp。
WEF连续5年将气候风险列为首位
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每年元月都会发表「全球风险报告」(Global Risk Report)。在2021年所发表的报告中指出,最可能发生(Likelihood)的风险是极端气候;冲击最大(Impact)的风险是传染性疾病,其次是极端气候。事实上,从2017年开始,极端天气就年年高居最可能发生风险的冠军,去年气候问题更是双冠王,只是今年冲击最大的风险被疫情取代而屈居第二。该报告是依据全球各地与各行业的专家调查结果所撰写出来,因此是各界评估未来趋势的重要参考,因为经济发展必须有健全的基础,而环境风险若不能有效地控制,将危及到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也是为什么经济论坛快变成环境论坛的主要原因。
诚如拜登在气候峰会中所说,若不积极行动,气候风险的代价将不断攀升,因此,他除了重申美国将在2050年达到碳中和的目标外,也提出一个较近程的目标,那就是在203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要比2005年减少50%至52%。他相信美国的新减排目标有助于打造一个更繁荣与公平的社会,同时创造更多工作机会。美国如此,台湾当然也是如此。
本文作者为台湾金融研训院院务委员,探索更多精彩内容,请继续阅读《台湾银行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