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推動創新政策 平衡區域發展
基隆港东岸广场商场开发产生所有权纠纷,引发社会关注。 图/联合报系资料照片
基隆港东岸广场商场开发产生所有权纠纷,引发社会关注。之所以如此,除基隆市政府「护产」行动激烈外,和基隆市区腹地有限,广场开发绩效可能影响基隆兴衰,甚至波及基隆地区发展密切有关。
这其实也是台湾区域发展的问题,经济发展必然走向都会建设超越乡村,生活机能相对完善之下,人口当然往都会移动;众多都会人口又吸引政策进一步倾斜,「双元性」如滚雪球一般,加速了「恶性循环」。以六都为例,尽管政府高喊「区域均衡发展」目标,但就是愈来愈不均衡。调整后来比较,1975年的六都人口,占全台57.9%;到2000年升高为67.4%,2022年进一步缓升至69.7%。这造成城乡差距愈来愈大,都会区房价狂涨,以及年轻人买不起房、不愿结婚生子的国安危机;甚至对未来绝望,产生吸毒、加入帮派、搞网路诈骗、到东南亚诈骗「赌一把」等严重后果。区域不均衡发展的后果,显然被政府严重低估。
能扭转这种「双元性」发展的因素,大概有两种。一种是地区有重大经济利多,带动其自然发展,如设立机场或港口;前者如桃园,后者如高雄。而随着近年空运发展凌驾海运,桃园发展遂超越高雄,1975-2022期间,桃园市人口成长了169%,高雄却只成长41%。基隆因港口发展迟缓,人口成长不仅停滞,甚至在最近20年下降6%。而台南市在缺乏空运及大港之下,从2000-22的人口成长竟然只有1%,家庭收入也只有全台平均的84%,已经完全停滞。而若有高科技的科学园区落脚,当然会带来发展契机,如新竹地区;这也为台南和高雄地区的未来带来希望。
另一种是政府提供特殊的政策,让落后地区有发展诱因。典型的案例就是设立「经济特区」,如日本从2014年开始设立的「国家战略特区」,放宽法规、提供补助和优惠发展地方;韩国更早于2003年陆续推出「自由经济区」;中国大陆除了深圳等特区外,进一步在2013年设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最新的经济特区是泰国2023年针对发展迟缓的四个区域设立的16府「新经济走廊」,提供企业高度的免税和其他优惠。马来西亚2006年在柔佛州设立「伊斯甘达经济特区」,今年初进一步和新加坡签署协定,合作开发这个经济特区。英国更在2021年提出,在苏格兰港口设立「自由港经济特区」,提供税收减免、降低关税、建筑和机械投资全额津贴,可延伸到港区内40公里区域,以吸引投资带动就业和发展,被视为英国脱欧后的必走之路。
「高雄加工出口区」曾在台湾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在均衡区域发展上,政府已长期缺乏有力作为,导致部分地区发展迟滞,人口陆续外流,衍生上述诸多问题;政府可以参考各国作法,考量「经济特区」的特性及可扮演的角色。其实,澎湖、金门、马祖有「离岛建设条例」提供发展优惠,但本岛的台东、花莲、基隆、宜兰,都是发展迟滞、收入明显低于全台平均(不到85%)且人口明显低于50万人。对这些合计220万人的地区,政府可以考虑提供「经济特区」地位,授予租税减免和其他优惠,甚至提供「市港合一」和其他权力,由地方政府发挥创意,打造吸引企业进驻、创造就业、促进发展的环境。中央政府只要适度放权,不见得要提供显著资源,即可促成区域均衡发展,消除发展问题。而若将人口上限适度放宽,尚可考虑纳入南投县和嘉义县。
促进区域均衡发展需要创新政策,可参考的他国案例很多,台湾必须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