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共话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财税体制、金融支持体系等改革至关重要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杨雨莱 广州报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以下简称公报)中,“中国式现代化”一词被反复提及。基于经济视角,如何解读中国式现代化?多位经济学家在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暨第三届大湾区经济发展大会上表示,中国式现代化与其他国家相比,有共性,又有独特性,这主要与中国国情有关。
他们还表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推动金融体系的改革至关重要,因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科技创新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所以推动金融支持体系的改革至关重要。
具体到实施层面,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荀玉根表示,现代化是一个目标,高质量发展是一个路径,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具体的抓手。这三个词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要解读现代化,最核心的还是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阶段的提高。
“以人民为中心”
从中国国情出发,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面对14亿人口,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或将不会一帆风顺。荀玉根表示,中国有14亿人口需要进入现代化,预示着中国的现代化碰到的挑战和困难更多,所以更需要寻找自己的路径。
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指出,“因为人口众多,所以相关的改革思路需要循序渐进。渐进式改革为主,不是激进式的改革。我国也反复强调政策需要稳中求进,强调持续推进,保持极强的定力持续推进。”
IGC首席经济学家何晓斌表示,中国式现代化与其他发达国家确实有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和平发展。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也包括实现世界共有的现代化的指标,提高GDP、科技创新、人类道德水准、法治意识、环境保护等。
赵伟认为,相比于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逐渐扩大,导致社会矛盾累积。从近年的文件可以看出,中国对“人民性”的关注逐渐增多,确保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和肯定其劳动价值。
财税制度、金融支持体系等领域改革至关重要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当口,全面深化改革必不可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到,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何海峰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部署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发挥着引领作用,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征,因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占公报全部内容的40%。
赵伟称,“当前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释放经济增长潜力并重塑激励机制,以应对转型期的结构调整。” 他解释称,在政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旧增长模式的行业将经历收缩,而新兴产业尤其是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则需要时间。改革的目的是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这涉及全方位激励机制的创新和完善。
在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看来,财税体制改革对宏观经济治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放在“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章节之下,并不意味着财税体制改革不重要,反而更体现出财税体制改革要服务于经济发展,服务于高质量发展。
罗志恒表示,本轮财税体制改革安排共有三条主线:一是侧重解决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面临的财政困难,二是为国家重大战略落地提供制度支持和财力保障,三是朝着建立现代财税制度的方向迈进。
除了财税体制改革之外,金融支持体系的完善也至关重要。与会专家们提出,中国应当加强自身的基础建设,加速培养和壮大新质生产力,以形成新的发展动力和竞争优势。而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的支撑。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表示,“科技创新的进程离不开金融的支撑。没有金融的助力,科技创新可能难以持续前行。金融不仅是推动创新的不可或缺的力量,也是确保创新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
何海峰认为,“高质量发展一手要靠科技,一手就要靠金融。”
他补充称,对于创投、风投、投资这类的金融机构需要赋予更重要的生力军作用,要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加快形成以科技创业投资为重点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关于推动建设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连平与何海峰均认为,资本市场至关重要。连平表示,股票市场在科创企业的发展以及科技创新的整体进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为上游的创投和风投提供了动力,也为下游的银行业提供了信心,共同推动了科创企业的持续成长和科技创新的深入发展。
何海峰建议,围绕资本市场提供的发债和股票市场的股票融资仍是重要的主线。如果中国的经济、金融要转型、要变成强国,要把中国总资产占比不到4%的证券业做大做强做优。
除了资本市场融资以外,连平建议,要继续稳健推动间接融资的发展。比如,银行应进一步完善对科技企业的评价体系,注重对科创能力成果转化潜力的各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