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協同發展 10年健身有成

京津冀协同发展愈来愈密切,图为天津港「智慧零碳」码头。(新华社)

2月26日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10周年的日子。十年间,中国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通过提质升级让整个地区发展更具活力。

新华社报导,北京一度和世界上很多超大城市一样,被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大城市病」困扰。面对挑战,北京主动「瘦身」。

2014年以来,北京市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约32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千个,实现城六区常住人口下降15%的目标;「瘦身」是为了「强体」:高精尖产业新设经营主体占比由约40%上升至超66%,精准补建便民商业网点7700余个。

「动批」和「大红门」的涅槃是北京「瘦身」的生动写照。它们曾是大型服装批发市场。如今,它们分别变身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和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

报导称,北京「瘦身」带动了京津冀「全面健身」。十年来,密织的交通网打通了发展的「大动脉」,多条铁路开通运营,京津冀「一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绿色成了发展的底色,三地深入推进生态环境联防联建联治,2023年京津冀细颗粒物平均浓度较2014年下降57.3%。

居住在河北白洋淀边的村民赵雁林回忆,这里曾长期受工业、生活污水直排影响,「一些水面呈酱油色,气味刺鼻,现在水清岸绿,鸟类都回来了。」

产业协同发展让京津冀地区活力迸发。十年来,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累计设立分支机构超1万家。2023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合计超10万亿元,比2013年增长4.2万亿元。

北京向南100多公里,雄安新区正拔节生长。自去年揭牌以来,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一期入驻率已达九成,企业以高新技术、专精特新「小巨人」为主。

春节刚过,新区启动区建设工地一片繁忙,中国中化大厦保持着每7天「长高」一层的建设速度;中国华能总部大厦主体结构已封顶。「未来之城」轮廓日益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