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下的歷史/1989天安門:「我們應該先撤退」,六四倒數8天
「我们应该先撤退,继续争取民主!」1989年5月27日傍晚,天安门广场的学生领袖们——王丹、吾尔开希、柴玲等人,举行了联合记者发布会,发表学运决议声明:5月底发起大游行,之后就撤出天安门广场,以后再寻求机会抗争。左图持麦克风者,就是学运领袖之一王丹。 图/美联社
【历史上的这一天:1989. 5. 27 中国】
镜头下的历史/1989天安门:「我们应该先撤退」,六四倒数8天
「我们应该先撤退,继续争取民主!」1989年5月27日傍晚,天安门广场的学生领袖们——王丹、吾尔开希、柴玲等人,举行了联合记者发布会,发表学运决议声明:5月底发起大游行,之后就撤出天安门广场,以后再寻求机会抗争。但这个学运核心团体「罕见」的共识,就在发布会后立刻被自己推翻,退场决议被翻盘为「坚持不撤」,那时他们还不知道,这个决定足以改变整个运动。左图持麦克风者,就是学运领袖之一王丹。
▌延伸阅读:〈镜头下的历史/1989天安门:「北京戒严」,六四倒数15天〉
▌延伸阅读:〈镜头下的历史/1989天安门:「北京戒严」,六四倒数15天〉
直到27日,北京宣布戒严已经过了一周,广场上一度因为升高的紧张局势,而让学运能量再次凝聚;但时隔数天之后,各路口受阻的戒严部队仍未有明显动静,加上5月底的闷热天气折磨,广场上的人们已逐渐松懈涣散,团体派系之间的矛盾因浮躁而越显激化,最大的分歧点就是:「要不要干脆退场了?」
「大家的热情一天一天被消磨,要怎样才能唤起抗争的动力?」长期抗战之下,广场的物资与人力越见贫乏,此时流窜在抗争学生耳语的,却是物资分配不均、资金流向不明的疑惑传闻,在在挫败广场上的士气。
另一个矛盾来自于指挥系统的拉扯。由外省高校学生组成的团体「外高联」认为,广场指挥部过度偏袒北京学生、不把外地学生放在眼里,还直指以北京学生为骨干的指挥部贪污捐款;而当5月中旬以后,广场上的学生明显外省多过北京在地的人数后,外高联也认为指挥主导权应该要交给更合适的团体。但与此同时,迟迟没有进展、人气又不若先前的学运,正面临着该不该撤退的纠结。
「撤!我早就觉得该撤!」27日召开的学运联席会上,王丹支持先从广场撤退的策略。在场的刘晓波、吾尔开希也都支持退场,吾尔开希则进一步建议,「要撤退也要轰轰烈烈地撤,开个誓师大会宣布胜利、指出今后的奋斗方向,然后再撤出广场。」联席会上,退场机制也成为共识:5月30日大游行后撤出。一致通过的结果,将在27日晚的联合新闻发布会上公开声明。同时这份声明,也包含要求国务总理李鹏必须下台。
「撤出广场,并不意味运动的失败和结束。再这样坚持下去不但还无意义、还可能丧失民心。」与会的刘晓波如此建议。但就在稍晚的发布会上,事情却出现逆转——原先说好游行后的退场决议被推翻,全部的学生都要继续留下来坚守在天安门广场。
推翻结果的决定性人物,是同为学运领袖的柴玲与封从德。但柴玲也有参加联席会、当时也同意撤场,为何在最后关头改变心意?
「我们上了联席会的当,会议气氛使得我们不得不举手...」柴封二人的辩解,再次突显了指挥内部的矛盾问题;同时众多根本没机会参与会议的学生,也对这种「少数菁英决策」的机制感到不满,继而掀起反撤退的声浪。推翻后的隔日,柴玲向美国记者 Philip Cunningham 透露:
「...同学们老在问,我们下一步要干什么、我们能达到什么要求。我心里觉得很悲哀,我没办法告诉他们,其实我们期待的就是流血。」
「...让政府最后无赖至极的时候,用它的屠刀来对着它的人民。也只有广场血流成河的时候,全中国的人才能擦亮眼睛。」虽然这段发言让柴玲受到不少批评,但她认为其实是因为忧心「中共早就准备好镇压手段」而发出的警告。
「如果你是当时的中国学生、知识分子,你一定不会想错过这个有可能改变中国瞬间...」事后吾尔开希也回忆,为何大家最后又决定留下来。于是广场上的抗争再度延长,原本涣散的气氛似乎又有了希望与生机,准备在月底的游行重整旗鼓。
这是30年前的5月27日,「六四天安门事件」倒数第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