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照困境2/社區長不出支持服務 精障者困在醫院20年
自立生活、社会融合是精神障碍者复元之路的关键,明年底即将上路的「精神卫生法」修正案,也赋予精神支持服务重任。但台北市康复之友协会总干事陈冠斌指出,社区支持服务面临量能不够,加上少子化、人口老化让不少精障者面临老老照顾困境,处境雪上加霜。
依据「精神卫生法」,社区精神复健机构分为全日型的康复之家、日间型的复健中心等模式,由卫福部心健司主管,机构可向健保申请点数给付;心健司统计,全国合计有87家精神复健机构。陈冠斌说,目前社区照护机构以带有医疗性质的康复之家为主,因可获得给付,机构常不愿让精障者离开,导致名额永远处在额满状态。
陈冠斌表示,社区精神支持服务如会所、小作所、就业服务站等,能够帮助病人回归社区,这也是近年卫福部社家署积极推动、「身障权利公约(CRPD)」要求的自立生活、社会融合精神,实务上却面临量能不够的困境,就连资源最丰富的北市,只有16处,即使是六都中的台中也只有两处,出了六都资源更匮乏。
精障者社区支持服务中,「会所」是国际认同的精神病人自立生活、重建社会连结的重要模式。为增加会所模式在台湾的密度,社家署两年前在社会安全网第二期计划下推动「协作模式服务据点计划」,但至今全台只有29处会所,服务1,500位精神障碍病人。对照于领有身心障碍证明的13万精神病人僧多粥少。
陈冠斌表示,在社区支持服务不足的现况下,不少精障者及家属,只能要求医院再让患者留院,有一位自己实习时接触的精障者个案,时过20多年,仍在医院中「出不来」。平均每位精神病人住院天数达到200天以上,住院费用占健保总额之冠。
他也说,精神卫生法修正案明年底就要上路,但自己并不认为在上路前,台湾的社区能「长出」足够的精神支持单位,若没有足够配套措施,精神病人无处可去的状况将会持续;目前社家署正进行社区支持服务的子法修改,但条文多直接比照「身心障碍者权利保障法」,内容仍太笼统。
「随少子化、人口老化日渐严重,精障者面临老老照顾的问题,社区资源挹注仍太少。」陈冠斌说,社区支持服务是维系病人生活重要1环,但资源匮乏的情况10多年前就已出现,近年随着人口结构变迁、家人支持力渐弱更加明显。
兴隆会所主任张美琦说,多数资院期待病人留在医疗体系,若将病人外转也以社区复健中心为主,多数精障者要到无处可待、结案后才会来到会所;为了让医师认识、认同会所,会所的精障者最近发起在回诊时主动向医师介绍会所。
资深社工师李宏文则表示,社区支持服务多由民间NGO提供,但社工薪资结构失衡,公职社工待遇很好、民间社工待遇差,自然导致精神支持服务被掏空的现况。
社家署副署长张美美表示,依照CRPD精神,精障者照护的终极目标是社会融合,但社区支持服务须要投入资源,也要考量非营利组织(NPO)量能是否足够,社家署「精障者协作服务计划」中,很大一块就是进行精障协作模式的教育训练,对愿意投入的NPO人员进行训练、安排到相对成形、较有经验的单位学习会所模式的执行细节。
张美美说,除了鼓励NPO投入,也要在民众意识提升方面努力,「所有人都应该接受精障者、身障者是社会的1员,职场也要开出符合障碍者条件的职缺。」协作模式据点是否会增加,则须视社安网第3期计划而定。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