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支持僧多粥少…精障待醫院 20多年「出不來」

立法院去年11月三读通过精神卫生法修正草案,明年底即将上路。图/联合报系资料照片

自立生活、社会融合是精神障碍者复元之路的关键,明年底即将上路的「精神卫生法」修正案,也赋予精神支持服务重任。台北市康复之友协会总干事陈冠斌指出,社区支持服务面临量能不够,加上少子化、人口老化让不少精障者面临老老照顾困境,处境雪上加霜。

社区精神复健机构分为全日型的康复之家、日间型的复健中心等模式,由卫福部心健司主管,机构可向健保申请点数给付;心健司统计,全国合计有八十七家精神复健机构。陈冠斌说,目前社区照护机构以带有医疗性质的康复之家为主,因可获得给付,机构常不愿让精障者离开,导致名额永远处在额满状态。

陈冠斌表示,社区精神支持服务如会所、小作所、就业服务站等,能够帮助病人回归社区,这也是近年卫福部社家署积极推动、身障权利公约(CRPD)要求的自立生活、社会融合精神,实务上却面临量能不够的困境,就连资源最丰富的北市,只有十六处,即使是六都中的台中也只有两处,出了六都资源更匮乏。

精障者社区支持服务中,「会所」是国际认同的精神病人自立生活、重建社会连结的重要模式。为增加会所模式在台湾的密度,社家署两年前在社会安全网第二期计划下推动「协作模式服务据点计划」,但至今全台只有廿九处会所,服务一千五百位精神障碍病人,对照于领有身心障碍证明的十三万精神病人僧多粥少。

陈冠斌表示,社区支持服务不足的现况下,不少精障者及家属,只能要求医院再让患者留院,他曾遇过有位精障者入院廿多年,仍在医院中「出不来」。平均每位精神病人住院天数达到两百天以上,住院费用占健保总额之冠。

资深社工师李宏文则表示,社区支持服务多由民间NGO提供,但社工薪资结构失衡,公职社工待遇很好、民间社工待遇差,自然导致精神支持服务被掏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