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共识篇 辜汪会谈30年 九二共识争论几时休

1993年4月底,时任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时任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在新加坡举行辜汪会谈。今年将届满30周年。(本报资料照片)

辜汪会谈时担任陆委会副主委的高孔廉,接受本报采访。(陈冠宇摄)

1992年4月辜汪会谈时,担任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的邱进益接受本报采访。(陈冠宇摄)

本报就辜汪会谈30周年采访前海基会董事长洪奇昌。(陈冠宇摄)

编者按:1993年4月在新加坡举行的辜汪会谈,今年届满30周年,本报于今明二日推出纪念专题,透过四位事件亲历者或两岸事务第一线参与者的视角,既回望历史,也前瞻未来。将分为「九二共识篇」、「历史启示篇」、「两岸交流篇」、「海基会角色篇」。

1993年4月27日至29日,时任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与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于新加坡举行第一次会谈。会议得以顺利举行,与当时两岸的政治默契、互信不无关系。然而,被后人总结而成的「九二共识」,至今仍在台湾争论不休。

时任陆委会副主委高孔廉不讳言,由于九二共识,两岸关系有两个高潮,分别是辜汪会谈与马英九任内,但因不承认九二共识,也产生陈水扁与蔡英文执政的两个低潮。

高孔廉娓娓道来九二共识的源起,在于我方坚决反对陆方提出的一中原则,经过香港会谈的不欢而散,双方再透过邮电往来达成共识,最后「各说各话,各有台阶可下」。他强调,无论称之为九二共识或九二谅解,「名词本身并不重要,重要是它实质的内容」,而其精神事实上即为「一个中国,各自表述」。

身为当年我方第一线谈判代表,时任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邱进益感慨,九二共识与辜汪会谈为台海带来三十年和平,「平心而论,九二共识本身没有出卖台湾任何利益,当初谈判、建构九二共识的那些人,真的是对得起台湾的老百姓」,九二共识除了维持我方立场、不失去我方利益,同时又能开展两岸关系,确为实事求是的方法。

曾在扁政府时代担任海基会董事长的洪奇昌认为,所谓的「九二共识」是国共两党、在国民党政府马英九总统时期,相互认知同意的政治前提及平台,两岸政府借此对话、交流、合作。他指出,参与1993年新加坡辜汪会谈的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他的回忆录《劲寒梅香》一书中指出:「与其用『共识』(Consensus)表达1992年的香港会议结果,不如用『相互谅解』(Understanding)或『附和』(Accord)更能贴近事实」。

洪奇昌说,30年后、当我们检视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时,必须了解当前的两岸问题,已经不能够只从台海两岸政府、如何定位彼此政治关系来了解;而是须从美中战略竞争格局及印太战略架构来看两岸的政治关系。尽管低政治性的经贸、航空、旅游议题,及各级社会团体交流等可事务性、功能性议题,可由两岸政府及社会对话协调,但两岸的政治议题与政治定位,便牵涉美中战略竞争格局。

洪奇昌说,必须把九二共识看作高政治性的议题;特别是九二共识已列入「习五条」,并被陆方定义为「两岸同属一中、共谋统一」,这问题就更困难处理了。绝大多数台湾人民是不可能据此接受九二共识的内涵的。

至于马英九日前赴陆祭祖,并称「九二共识活过来了」,高孔廉对此表达认同。他说,两岸许多事情都须事前沟通才能言说,这代表大陆对马的言行有所默认,「事实上(九二共识)没有翻页,大陆对此也一再坚持」。他补充,马英九此访缓和了两岸的紧张关系,类似2005年4月底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赴陆的和平之旅。邱进益也认为,大陆对马英九提到中华民国宪法的一中论「很容忍」,现在是时候重新面对九二共识,「不要视它为毒蛇猛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