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傷穿山甲野放 台北市立動物園首度展開追蹤計畫

救伤穿山甲「动保529」野放前训练。图/动物园提供

一只布满伤痕的穿山甲今年在台北北投的里长办公室附近被人发现,经台北市动保处转送至台北市立动物园救伤中心,历经2个月住院生活,该只穿山甲「动保529」痊愈后,月初通过救伤野放考试并野放,牠是动物园首只野放后追踪的救伤穿山甲个体,园方今天展开追踪计划,将搜集其重新适应与生活轨迹,作为穿山甲保育参考资料。

动物园园长谌亦聪表示,「动保529」经兽医师检查,其背侧鳞片有多处穿刺伤、尾部有遭啃咬痕迹,透过伤口分布及样态判定为遭受犬只攻击。

园方表示,因犬只牙齿带有细菌,容易对深埋在鳞片下方伤口造成化脓感染,使得穿山甲需频繁清创;穿山甲生性害羞,容易受紧迫影响造成其他生理问题,得藉麻醉减缓清理伤口的疼痛,但多少也让牠在医疗过程中承受必要风险。

「动保529」住院2个月期间,经历12次麻醉、清创,伤口终于痊愈。园方为了解穿山甲野放后的生活状态,选择在游荡犬只干扰较少的邻近山区野放,并由动物园研究人员后续追踪;依据拟定救伤野放评估准则,牠于8月4日测试及评估,顺利通过考试,也是动物园首只野放后追踪的救伤穿山甲个体。

动物园指出,目前救伤收容及繁衍子代共17只穿山甲,救伤中心协助医疗的穿山甲中,以遭到游荡犬只攻击案例为大宗,常见伤势包含背部皮肤穿刺撕裂伤、断肢、断尾等。经兽医师评估伤势严重且无法复原者,仅能以人道方式终止其痛苦;留下来接受治疗者,可能因无法快速适应圈养环境的紧迫,发生拒食、消瘦、贫血等症状而死亡。

园方说,救伤中的穿山甲重返野外之路是条漫长且困难重重的等待。游荡犬只在野外不仅与野生动物冲突且造成伤害之外,也可能因此导致疾病传播。

救伤穿山甲「动保529」户外活动状态。图/动物园提供

台北市立动物园兽医与管理员为救伤穿山甲「动保529」野放前评估。图/动物园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