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动物园野生穿山甲现踪 窝身处挖出小土石流

生活中心台北报导

台北市立动物园内经常可见许多野生动物出没,近来在两栖爬虫动物馆旁的山坡,发现多处穿山甲的窝身处部分挖得很深,推出来的泥土滑落山坡仿佛小土石流一般。

动物园表示,园区因为自然环境佳,经常有许多野生动物出没,游客游园时偶尔可遇见牠们本尊,或看见牠们活动时留下的痕迹。由于山坡地排水良好,是穿山甲喜欢的栖息环境,近期在两栖爬虫动物馆旁的山坡边,就发现好几处穿山甲的窝,推出来的泥土像是小土石流。

园方指出,穿山甲属于夜行性动物,视力不佳,嗅觉触觉灵敏,找到蚁窝就用尖锐又强壮的前爪拨开,再用舌头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舔食。穿山甲没有牙齿,用长舌头来舔食蚂蚁进食,舌头1分钟可伸缩约80次,在豢养环境下研究牠的食物配方,是园方一大难题

园方研究穿山甲多年,也有多次繁殖纪录,1997年首次成功繁殖穿山甲「穿胖」,今年已经15岁,而且还当爸爸了。有鉴于此,2007年德国莱比锡动物园还特地前来取经,并引进一对台湾穿山甲,在欧洲造成相当大的轰动,也是目前欧洲唯一可见穿山甲的动物园。

游客若想到动物园看穿山甲,可把握台湾动物区保育廊道每天下午3时30分的喂食时间,一探身披盔甲、手持利爪口中无牙的神秘娇客

台北市立动物园网页介绍,穿山甲列为珍贵稀有保育类野生动物,由于身被鳞甲,并具掘土穴的习性而得此名,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即记载:「其形肖鲤穴陵而居,故曰鲮鲤,俗称为穿山甲。」

穿山甲的英文名称pangolin来自马来文,意思指会卷曲的动物。当牠们遇到危险时,会立即将身体卷成球状,用尾巴保护脆弱的颈部腹部,同时鳞片会直竖起来露出锐利的边缘,以更有效地御敌,让敌人知难而退。

园方介绍,穿山甲鳞片的成分人类指甲相同,都是角质素。牠和其他的哺乳动物一样具有毛发,即使是覆满鳞片的部位,每一个鳞片下方也可找到3、4根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