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技术 放眼未来能源绿色高效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本站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汽车11月2日报道

11月1日上午,新能源科学与交通电动化国际论坛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技术分论坛于雄安会展中心顺利举行。本次分论坛着力探讨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技术的发展现状、技术瓶颈和未来趋势,内容覆盖燃料电池膜电极、双极板、电堆、系统等各个层级,吸引了来自高校、研究院所、企业等各方人士参与。

本次分论坛由清华大学李建秋教授、同济大学明平文教授担任分论坛主席,武汉理工大学潘牧教授、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王宇楠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闫晓辉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张国宾助理教授、天津大学樊林浩助理研究员、上海亿氢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贺萍博士、山东东岳未来氢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王振华副总经理、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戴威总经理、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汪尚尚博士、怀柔实验室司德春博士等作为特邀嘉宾出席。

分论坛开始,主持人李建秋教授进行了开场和嘉宾介绍,指出“燃料电池技术作为清洁能源领域的瑰宝,拥有众多优点,为可持续能源未来带来了巨大的希望”。

(主持人李建秋进行开场致辞)

首先,同济大学教授、十四五“氢能技术”科技专项专家组组长明平文在其主旨报告《氢能技术创新及载运动力发展态势》中详细讨论了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和未来挑战。明教授指出,“氢作为可再生能源在重载运输中具有潜力,但需要克服一系列技术和基础设施难题。氢气的生产和存储方式具有其内在特点,需要与分布式发电和现有管道设施结合才有可能全面突破。这是一个充满机遇和希望的领域,希望年轻科研工作者积极创新、跨学科研究,共同推动氢能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

(明平文进行主题报告)

武汉理工大学教授、中国燃料电池协会副主任潘牧就《燃料电池技术面临的新挑战》为题进行主旨报告。潘教授首先介绍了燃料电池技术的历史背景和其应用领域,强调了其在重型交通工具上的潜力,“在重型交通工具上,将是燃料电池动力的领域;在轻型交通工具方面,是宜氢则氢,宜电则电”。潘教授还重点说明了燃料电池技术所面临的挑战,包括如何同时提升效率、降低氢耗、提高催化剂抗氧化能力等问题。他强调了解决这些挑战的紧迫性,并鼓励年轻科学家投身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中。

(潘牧进行主题报告)

燃料电池催化剂因含贵金属铂而成本较高。针对这一问题,上海交通大学章俊良教授团队的闫晓辉副教授作了题目为《低铂燃料电池催化剂和膜电极的研发与应用》的报告。他指出,燃料电池的成本高主要是由于催化剂成本持续上升,因此希望采用低铂甚至非贵金属催化剂,并提到了单原子层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新型催化剂在物质传输、耐久性等方面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

(闫晓辉进行主题报告)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研究员王宇楠博士在她的报告《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长寿命挑战》中,重点讲述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长寿命挑战。她指出,“我国在催化剂和膜电极、燃料电池的关键材料上的研发非常领先,取得了很多好的结果。但在应用端,实际工况的衰退机制和寿命、量产的可行性还需探讨。”她谈到了解决催化剂团聚、碳载体的腐蚀和膜破损等问题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团队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进展。

(王宇楠进行主题报告)

“传统的实验测试手段在燃料电池产品开发中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成本高、周期长、难以揭示复杂的耦合规律。因此,仿真技术是一个有力的工具,可以通过模型建立来深入了解机理,并具有灵活性和便捷性。”西安交通大学屈治国教授团队的张国宾助理教授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水热传输过程仿真技术》报告中,介绍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水热传输过程仿真技术的研究进展。他强调燃料电池是一个多尺度多物理传输过程,从纳米尺度到宏观尺度都存在复杂的耦合关系。该团队在多尺度仿真、催化剂衰减模型、机器学习方法预测性能衰减方面做了许多重要工作。

(张国宾进行主题报告)

仿真工作在燃料电池开发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来自天津大学焦魁教授课题组的樊林浩助理研究员,带来了题目为《燃料电池多孔电极传质机理与仿真技术》的报告。他的发言中介绍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综合性能分析与优化。焦魁教授课题组采用随机算法模拟了膜电极中的多孔结构,对微孔层、催化剂层、气体扩散层的结构、传质过程进行了多尺度的研究。报告特别提到了低温情况下催化剂中不同铂晶面的结冰现象研究,为燃料电池低温运行提供了保障。

(樊林浩进行主题报告)

之后是来自燃料电池领域内的生态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专家进行报告。上海亿氢科技董事长贺萍博士在她题目为《燃料电池膜电极材料发展及降本路径》的报告中,强调了降低成本的重要性,并介绍了膜电极材料的价格下降趋势和未来的降价空间。她还强调了膜电极的分层设计和工程技术服务的重要性。 贺博士鼓励年轻人积极投身氢能行业,“到2060年,氢能是一个巨大的能源变革,这个变革需要很多人的努力。我们国家领导人在2019年写了政府报告,紧接着就是双碳政策,氢能的标准也陆续出台。说明这个方向不会错,闭着眼睛都不会错,尽管来氢能产业链。”

(贺萍进行主题报告)

山东东岳未来氢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具有完整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产业链。公司副总经理王振华博士的报告《氢能“芯片”产业化提速助力新能源体系构建》提到了中国的氢能产业潜力,强调了氢能在未来新能源体系中的关键地位。他介绍了膜电极的核心作用,特别是质子交换膜在燃料电池、电解水制氢和液流电池中的需求巨大。王博士强调了东岳公司的产业化目标,包括降低膜的成本,提高产品性能和质量,以满足客户需求。他表示公司将继续为国家的氢能源产业做出贡献,加速氢能产业的发展。

(王振华进行主题报告)

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戴威博士在他的报告《燃料电池重卡发动机设计》中,介绍了公司在燃料电池重卡发动机设计和相关技术挑战中发挥的作用。他提到了燃料电池汽车的市场定位和客户需求,尤其强调了长途重载车辆的需求,包括长距离行驶、快速加注。他还提到了燃料电池重卡领域面临的六大核心挑战,包括成本、寿命、经济性、储氢能力、散热等。此外,戴博士还谈到了效率的重要性,特别是针对重卡的功率需求和燃料效率。最后,他强调了技术和产品之间的差距,并呼吁尊重科学和对行业和产业怀有敬畏之心,保持谦虚的心态。

(戴威进行主题报告)

来自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前瞻产品研究工程师汪尚尚博士,在他的报告《燃料电池电堆多尺度仿真设计方法》中介绍了亿华通作为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研发企业的背景,介绍了公司在市场、技术和资本方面的领先地位。他指出,公司的目标是打通从基础材料到终端产品的研发过程。他还提到了开发燃料电池系统的仿真工具需求,包括如何将开发指标,从宏观电堆层面拆解到微观材料层面。使用跨尺度仿真设计工具,可实现快速而准确的产品开发。

(汪尚尚进行主题报告)

司徳春博士代表怀柔实验室燃料电池团队作了《固定电站用大功率燃料电池膜电极设计及耐久性研究》的报告。报告中主要介绍了车用和固定电站用燃料电池在性能和耐久性方面的差异,以及怀柔实验室燃料电池团队在固定电站用燃料电池膜电极设计及制备方面的研究。他详细讲解了燃料电池的多尺度结构,包括膜、催化剂和碳载体等组成部分,并强调了研究团队在关键材料的研发和机理研究方面的领先优势。他还分享了他们团队在队伍建设、应用端设计和一体化设计方面的工作计划和进展。

(司德春进行主题报告)

随后,进行了青年学者的论文报告,重庆大学的教授张财志、清华大学博士生邵扬斌、清华大学博士生王明凯、清华大学博士生范腾博进行了精彩的演讲。

(青年学者论文报告)

大会最后,进行了优秀墙报和优秀报告的评选,并由李建秋教授和明平文教授进行了颁奖。至此,“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技术”分论坛圆满结束。

(优秀墙报和优秀报告的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