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学回响 | 海外藏西夏文献研究的新探索

20世纪初,中国考古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敦煌、黑水城、吐鲁番的文献文物接连被发现,但是,敦煌、黑水城的材料出土后却遭到国外探险队掠夺,一批珍贵的典籍和文物流落海外。其中,西夏文献涵盖佛经、法律文书、经济社会文书、占卜文书等,是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无价之宝。

海外藏西夏文献搜集整理与数字化保护利用。 海外藏西夏文献主要指俄藏、英藏、法藏以及一些零星散落在世界各地的西夏文献。1908年,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在黑水城遗址共获得8000多号文献、近千件艺术品,这些文献资料现存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1914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到黑水城进行考古活动,掠得文献总数超过4000号,现藏于英国国家图书馆东方部和印度事务部。1908年,法国的伯希和在莫高窟获取珍贵文献,法国国家图书馆原登录西夏文藏品为217件,后查找出未编号的27件,以及伯希和1938年在中国购买的经折装《华严经》1件、木板写本1件,共著录了246件文献。日本藏西夏文献主要来自敦煌,主要是佛经,数量较少。

中国学者一直孜孜不倦地搜集、整理、研究流失海外的古文献和文物。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多次远赴海外搜寻西夏文和古藏文文献文物,并进行研究和出版。众多学者对英法藏西夏文献进行整理和研究,编纂出版了《英藏黑水城文献》《法藏敦煌西夏文文献》《俄藏黑水城文献》等大型文献丛书,这对推进西夏学深入研究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经过中国学术界长期努力,西夏学研究有了较快发展。然而,当下海外藏西夏文献研究多采用传统方法,局限于搜集整理和专题研究,未能多层次、立体式、全方位地展现出海外藏西夏文献的本真面貌与内在关联。由于出土西夏文献多为残、杂、碎形态,导致西夏文献研究大多表现为“碎片化”。因此,对海外藏西夏文献的研究仍存在很大的突破空间。

数字人文方法的出现为西夏文献研究带来了新机遇,运用数字人文新方法对海外藏西夏文献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构建知识图谱,对流失海外的这些珍贵西夏文献进行数字化保护,全面、系统地呈现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公众了解中华民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海外藏西夏文献数字人文研究新理论与新方法。 采用数字人文方法对珍贵的海外藏西夏文献进行数字化保护迫在眉睫。通过数字技术,可以对海外藏西夏文献进行数字化整理、存储和分析,实现文献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同时,数字人文方法还可以为西夏文献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和方法,促进西夏学学科的发展。

一是综合史料分析。

海外藏西夏文献包含多种形式的数据,如文字、图像、符号等。综合史料分析理论旨在将这些不同形式的数据进行整合,以获得更全面、深入的理解。

首先,文字与图像的融合。文字记载通常提供具体的事件描述、思想表达和制度说明等信息。而图像资料,如绘画、壁画等,则以直观的视觉方式展现当时的场景、人物形象和艺术风格。西夏时期的壁画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文字中描述的宗教仪式和信仰内涵。通过将文字与图像融合,互相印证和补充,使研究者能够感受西夏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其次,文字与符号的关联。西夏文字形态很像汉字,但字形结构、发音体系以及表意模式都与汉字不同,与文字相关的各种符号,如标点符号、特殊标记等,也辅助了文字内容的表达,这些符号的形态、结构和组合方式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分析文字和符号的关系,可以深入了解西夏文字的书写规则、语法特点以及文献的格式规范等,有助于研究者更准确地解读这些文献的内容。

最后,不同语言文字的对照。海外藏西夏文献中存在多种语言文字的记载,如西夏文、汉文、藏文等。对比不同语言文字对同一事件或内容的记录,可以提供多元视角和信息。通过比较西夏文和汉文的文献记载,可以揭示文化交流、语言翻译以及历史记载的演变情况,为深入理解西夏历史文化提供新线索。

二是知识图谱构建。

利用数字技术对大量西夏文献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以发现潜在的模式、规律和知识。

首先,文本挖掘与分析。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西夏文献的文本进行词法、句法、语义分析,帮助研究者快速提取关键信息。同时,通过对词汇、句式、主题等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西夏语言的特点、文献的主题分布以及不同时期文献内容的变化趋势。

其次,数字化图像识别与处理。针对海外藏西夏文献中的图像资料,采用图像识别技术进行数字化处理。识别图像中的内容、图案、色彩等特征,为研究西夏的艺术风格、文化传承等提供客观依据。如,通过分析绘画中的色彩运用和图案设计,可以了解西夏时期的审美观念和艺术特色。

最后,数据库设计与构建。根据西夏文献的特点和研究需求,设计数据库的总体框架。结合西夏文献的多样性,对英法藏西夏文献中的单一文献,整合其文献编号、装帧情况、内容大意等多维度的信息,建立多个数据表存储不同类型的文献,确保数据库具有正确的描述性字段和清晰的关系模型,供专家学者进行文献研究。

海外藏西夏文献数字人文研究新趋势与新路径。

一是学科交叉融合新趋势。

西夏文献涉及众多学科,如历史、语言、文学、艺术、考古等。对海外藏西夏文献中的艺术作品进行研究时,需要综合艺术史、图像学、数字技术等多学科知识,促使不同学科的融合,为研究带来更广阔的视角和更深入的分析。多学科融合还会推动跨学科研究团队的形成,不同学科的学者组成团队,共同开展海外藏西夏文献数字人文研究工作,充分发挥各学科优势,有助于提高研究水平。此外,数字人文的发展也使公众参与度不断提高,创新公众参与文献研究的模式,通过邀请公众参与转录、翻译等工作,开展互动活动以及与教育领域融合,提高公众对中国多民族历史文化的认知。

二是技术创新新路径。

海外藏西夏文献有残、杂、碎的特点,特别是英法藏西夏文献,残片数量较为庞大,采用数字人文技术将这些残片关联起来非常重要,将可缀合的文献残片置于同一个关系网络中,展示文献中残片的缀合情况,研究者可以更系统地了解文献残片之间的关系,为文献的修复和研究提供帮助。同时,创新研究方法与工具,完善知识图谱与数据库建设,建立数字档案系统,使研究者能方便地获取资料信息,让文献不再“束之高阁”,使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得以被广泛传播利用。

三是国际交流新视野。

推进西夏文献的国际研究,加强各国学者的合作与交流至关重要。各国学者可以通过合作项目、学术会议等共同开展文献整理、研究与保护工作。国际合作还能促进文献共享利用,建立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各国收藏机构将文献资源数字化并共享,为全球学者提供便利。国际交流不仅有助于推动西夏文献研究的深入发展,也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提供交流与合作机会,拓展国际学术研究新视野。

海外藏西夏文献研究仍有较大创新空间,运用数字人文方法构建知识图谱与数据库,不仅为西夏文献的保护、研究和传播提供了更多机遇,也为全面、系统地展现中华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文化提供文献与学理依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项目“英法藏西夏文献知识图谱构建及版本目录学研究”(23VJXG059)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西北大学科学史高等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