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需要何種社安網?

集集拦河堰附近一周内发生两起军人自杀案,一为情上吊一不明割喉,警方军方追查确切死因中。记者黑中亮/摄影

近期军队发生多起自杀憾事,对于曾经从事军队社工的我,深有感触;也让人思考在军队场域需要何种社会安全网?

笔者拟从军队结构、文化现象和近期研究经验,来提醒军队心辅工作(或军队社会工作者)要注意哪些议题?

首先,军队文化是个复数概念而非单一的现象。自去年开始,笔者陆续审查几篇国际期刊,均在讨论军事社会化对军人生活的影响。发现国内本土与国外研究存在许多鸿沟,这亦对于军队社会安全网之建构产生莫大影响。

例如,国内在谈论军事社会化,多是从军队封闭环境和威权、纪律的角度来解释军人的行为。相较于国外研究强调以不同从军管道来源的家庭经社地位(例如ROTC、正期军校生、国民兵)、(多元)性别及不同阶层(如士兵、士官、军官),来描述家庭经济地位、性别和军队阶层位置的交织差异性,对个人军事社会化发展差异作影响评估,及对军人生命历程的风险脆弱性进行分析,可见军队社会安全网首要是能够辨识潜在的风险群体。

其次,军队社会安全网的设计是以谁为主体?想必多数人会回答「基层官兵」。其实欧美国家的设计主要区分为领导干部和基层官兵。何以需要将领导干部纳入军队社会安全网最重要一环?Jones等学者指出,领导干部的领导行为足以影响基层官兵的彼此互动方式、风险感知及心理健康的促进与求助方式。因此所有的心理健康风险预防均以领导干部为核心。

近期笔者一篇于《Military Psychology》的研究,透过长期追踪,探讨同伴、同事、长官等社会支持来源,能否促进个人的赋能。结果显示,上述社会支持均无法有效提升军事人员(军校生)的赋能感;个人本身就拥有的能力却可以持续获得军中不同来源的支持。这是一个提醒:本身脆弱的军人并无法实际知觉到来自军队的支持。这更值得我们反思。

第三,如果我们的军人无法知觉到支持,那么个人是寻求谁的协助?建制班同侪?抑或建制班以外的同侪?研究显示近四成的军人遇到问题时,并不会求助于建制班内的同侪,大部分人第一个求助的对象是建制班外的同侪。这究竟是好事或坏事?好事是,这些求助建制班外的人心理幸福感最高、忧郁感最低;此外,此群体的特性是,在求助过程中最能满足个人基本心理需求(自主、能力、连结性)。这是未来必须重视的部分。

最后,因近期自杀憾事发生,部分立委指调查小组必须全部由外聘人员调查。笔者认为这不是重点,核心问题在于调查人员是否具备「军队多元文化敏感度」的调查能力。军队是特殊的组织文化,其军队文化能力和多元文化敏感度,是了解军人心理健康议题的关键要素;若缺乏对军队文化能力与多元文化敏感度,则无法真正探究自杀的原因和现象。调查委员若不了解军中文化、不具备军队文化能力,十分可能在错误的认知基础上做出错误的理解与判断。

综上,军队的社会安全网不能仅以「军队结构」来思考,更要以多元文化的交织观点和官兵基本心理需求来作为设计的蓝图。将领导干部与基层官兵均纳入,才能有效降低不适服役与因病停役人员,乃至于避免自杀憾事发生。

※ 提醒您:若您或身边的人有心理困扰,可拨打1925(依旧爱我)安心专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