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书摘》五行畅游码 智慧升级一码畅游

高市府全国首创「灯会码」,让游客一码在手畅游「2022台湾灯会」。

「2022台湾灯会在高雄」横跨爱河湾、卫武营双场域,超过180件作品、200组精彩节目的规模,也让灯会期待值升到最高点。展现创意美学的各项作品值得一游再游,双场域之间的交通重要性不言而喻,又需因应后疫情时代,高市府以大家已养成习惯的「扫码(QR CODE)」实联制为发想起点,推出全国首创「灯会码」。

快至台湾灯会防疫平台注册预约灯会码,前20万名加购五行畅游码还送可爱虎爷小提灯。

「灯会码」让游客一码在手,满足防疫实联制的要求,还同时享有交通、活动、消费三大服务,游客可以先上「台湾灯会防疫平台」注册后免费取得「灯会码」,就能线上预约灯会限定作品、展演活动,之后便可于现场直接扫码快速通关;也可再加购「五行畅游码」优惠方案,先前取得的「灯会码」就会进化为交通PASS,24小时只要99元就可以无限次搭乘捷运、轻轨跟高雄市公车,也可享有骑乘Youbike及搭渡轮优惠,全方位整合五种运具。

前二十万名购买「五行畅游码」的民众,还能获得只送不卖的虎爷小提灯「大吉虎」,由交通部观光局委托设计,将传统虎爷威猛外型转变成外表圆滚、温和且平易近人的可爱样貌,大大的虎掌写着「大吉」和「大利」,祭祀虎爷的供品也做成可爱的小配件,在疫情尚未完全平歇的今日,给人精神上满满的疗愈及安心感。

后续「灯会码」更会连结千余家在地商家感恩推出的超值优惠折扣,凭借这一码在手,除了逛灯会,还能去旗津大啖海鲜与番茄切盘、或到美浓吃粄条、田寮吃土鸡,又能轻松畅玩莲池潭、西子湾、岗山之眼等知名景点,让你高雄玩到疯,畅游这个见证高雄成为兼具智慧及创意美学之伟大城市的「新灯会」。

装置艺术「巨人的梦幻花园」比人高出2到3倍的巨人花园现身驳二码头,巨大造型与奇幻缤纷的灯光设计突破想像,成为IG打卡热点。(摄影/Carter)

灯会闻香版 精彩作品抢先看

走在驳二特区,湾岸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巨型的梦幻花海。澳洲团队Amigo&Amigo制作的「巨人的梦幻花园」54朵比人还高的巨型喇叭花,搭配白天、黄昏到夜晚的景色,呈现奇幻斑斓的灯光设计,穿越花海中仿佛来到巨人国度,花朵间还会传出悠扬旋律,有如童话般的氛围,让路过人群举起手机拍不停。

「大海怪幻想曲」八只触手串连着八只铁桶做成的大鼓,组成一只蒸汽庞克风格的巨型海怪,是具有互动性的灯光装置艺术。(摄影/Carter)

「大海怪幻想曲」八只触手串连着八只铁桶做成的大鼓,组成一只蒸汽庞克风格的巨型海怪,长达100公尺的LED灯条在夜空下发散光芒,只要一打鼓作品就会发光,散发欢乐童趣。另外由英国与德国艺术家打造的「手机人生Absorbed by Light」长椅上出现低头滑手机的人型塑像,脸上反射着手机发出的蓝光与各种表情。作品中间的空位,邀请观众走入作品,成为艺术的一部分。此外台湾艺术家李文政以各式招牌为灵感打造的「台湾梦」,熟悉的鹰架和霓虹招牌透过灯光投射映照,浓缩时代样貌,创作出散发道地台湾味的生活光境。

「手机人生」长椅上出现低头滑手机的人型塑像,作品中间的空位,邀请观众走入作品,成为艺术的一部分。(摄影/Carter)

位于驳二蓬莱区旁的哈玛星百年铁道,2018年备受好评的「哈玛星光任务」也于灯会期间重启。弧型铁轨上安装上万颗LED灯,夜晚在土地上点亮一条条优美的弧线,结合哈玛星的铁道历史,予人穿梭时空的错觉。此外结合开通的轻轨路线,行驶其间的列车也将成为流动风景之一。

驳二艺术特区_台湾梦。(图片提供/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精彩活动迎接崭新一年

今年「台湾灯会在高雄」不但时间延长,涵盖的艺文领域也更广泛,平行展《货柜艺术节》以高雄港最具代表性的货柜为媒介,今年亦配合灯会结合灯光艺术,邀请世界艺术家挥洒创作,让货柜化为海上闪烁的艺术繁星。驳二大勇区展览「迎光Enlight」与「匀境/台湾无名战士纪念碑」也以光为题,或是透过灯光投射带来不一样的艺术表现,而这些平行展也都会同步至灯会结束。

曾获第一届台湾光环境奖的「哈玛星光任务」,将在2022台湾灯会重启作品灯光,以光为媒介,铁道为载体,在夜晚大地呈现优美光弧。(摄影/Carter)

由好日文化有限公司与《拚场艺术撞击》团队创作的灯会平行展「匀境/台湾无名战士纪念碑」运用当代艺术重新面对在地历史,说一段旗津台湾无名战士纪念碑的故事。(图片提供/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此外高雄艺术展演重镇,同时也是主会场之一的卫武营,同步推出「新春灯会系列」,到2月底接连推出表演节目、热闹市集和体验活动,祈福大鼓及舞龙舞狮跑跳全场、全台首创布袋戏川剧变脸及木偶360度快速耍花枪艺曲逗热闹,福虎生风的艺文汇演斗阵迎新春。精彩表演还包括「罗大佑X简文彬X彭佳慧 跨乐卫武营音乐会」、9m88「暂时集合」及春美歌剧团等,在灯会期间为民众带来全方位的感官沉浸。

本文作者:李瑰娴

《高雄画刊》20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