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微熟人生的躁与郁
微熟人生的躁与郁
微熟人生的躁与郁
■我的好友奇克Tschick沃夫冈‧赫恩多夫(Wolfgang Herrndorf)着,林玉卿译,台视文化公司,350元,小说
读完《我的好友奇克》,感觉像淋了一场西北雨,雨收了,突然就暴露在大气透明的阳光下,又爽又狼狈。
光怪陆离的公路奇遇
小说里没有任何唯美或感伤,只有一波波汹涌的荷尔蒙,让人想起年少轻狂,完全不知道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举动,事后又惊悔得不知所以,怀疑自己搞不好会拿刀捅一下身边的人。
麦克算是个酷酷的逊咖,家庭问题一箩筐。为了跟班上的正妹告白,别出心裁想送她一个生日大礼:亲笔手绘放大版的碧昂丝海报。结果人家根本没请他去生日轰趴。错愕之余,他莫名其妙坐上另一个天兵──俄罗斯同学奇克的赃车,两人就在柏林郊区的公路上演起末路狂草。一路上碰到了骑车出游的未来小丑、机智抢答才能吃甜点的人家,又跟比他们更man的拾荒野女孩搞暧昧,被持枪怪叔叔请进屋里喝柠檬水,后来大翻车逃过一劫,却被跑过来灭火的河马女人砸伤脚……。
一连串光怪陆离的奇遇中,苦涩的成长化为无路可出的荒谬剧,初恋不过是场冷笑话,连性别觉醒也像某种去启蒙的通过仪式,没有任何的惊悚。麦克那种耍贱的腔调非常迷人,光靠那些白烂的喃喃自语,就会让人一直想看下去。这不是普通的功力。乍看之下,这像是又一本搞笑青春录,但那种狂野魔幻的写实技巧、毫不妥协的决绝姿态、接得险险的转折偏锋,在在让本书的意义如此不同,既摆脱了青春期的善感甜腻,又不至于落入比心机或打打杀杀的恐怖主义。德国曾经送给文学史「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这个正襟危坐的词,《我的好友奇克》却狠狠泼了成长小说一杯雪泥:青春不是希望无限的。青春是个黑洞。
罹癌作者不悲情,作品获奖不断
本书出版后,一举拿下德国3个文学奖。作者赫恩多夫是德语系备受期待的五年级写手,近作《沙》(Sand)也夺下莱比锡书展大奖,声势凌厉。2010年,他被诊断出脑部长了胶质母细胞瘤,癌情并不乐观。为此他开了个网志《工作与结构》(Arbeit und Struktur),开始记录病情和创作的大小事。
在网志上,他写到在路上丢雪球试手气,看看自己会不会是不是0.5%十年存活率中的一个;第一次在天光下看到老鼠,缩在残雪上找鸟食;生病的爱犬走失了,体高特征如何如何;他不上脸书,他的脸书是被人冒名的……。这些像用解剖刀不带情感划出来的贴身日常,有徬徨,有用药,有器官功能的变化,却嗅不到多少自怜。从这里似乎不难发现小说中那种绝决绝的力道──两个少年天不怕地不怕的憨胆,或者真是豁出去了,或者只是少条筋。
当然,把作品和作家的生活史两相比对是危险的,这样太容易结论出并不存在的相关。不过他的网志却主动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因而成为一次进行式的行动艺术。所有强悍的书写,本质上都是这样不计成本、不问后果的行动艺术。他在3月25的日志写道:「这个死亡是个大乐子。只是等待很烦。」
回到小说的最后,两位天兵折腾了一圈,奇克进了少年收容所,麦克又回到学校,一切又被体制吞吃了回去。我私心还蛮期待作者能极端一点,给一个更搞怪、更跳tone的结局,被蜥蜴人绑架都可以,就是不要被收编。不然总觉得前面重兵布哏,最后却又来个咖啡大和解,尽管甜点也收得精采,却未免辜负了它原可以更强烈的力度。
不过这样的「问题」,与其说是作者的,倒不如说是时代的。毕竟体制外的革命激情早已褪了流行,还没能煽风点火就已经窒息了。没资源又想搏版面的话,只好仰仗青春无悔,来场无厘头的脱轨演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