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与躁郁症发生负相关!专家:走进绿地有利心理健康

绿地的比率与躁郁症的发生成负相关。(资料照/地球公民基金会提供)

躁郁症又称双极性情感疾患(bipolar disorder),是一种重郁症、躁症、轻躁症交替发作的疾病。国内专家发表最新研究,发现绿地的比率与躁郁症的发生成负相关,以台湾2013~2014的绿地比率来说,平均为每人减少6.1年因躁郁症损失的健康生活寿命,但若进一步将现有未达世卫标准的50个乡镇绿地比率提高,则可将绿地对寿命、经济的效益提高1成。

成功大学测量及空间资讯学系副教授吴治达研究团队,8月16日在国际期刊《健康与地方》发表最新研究。研究发现,全台各乡镇的绿地比率与躁郁症发生率两者为显著负相关。这是首次台湾有研究结合卫星遥测、机器学习及资料库统计分析等方法来量化绿地对躁郁症疾病负担与所得效益。研究以「失能调整人年」与「收益」两个指标,量化绿地对健康的效益。

根据研究团队的卫星遥测资料,台湾在2013~2014年有50个乡镇的绿地比率未达WHO建议标准,即住家周围方圆300公尺内应至少有一片大于0.5公顷的绿地。即便如此,换算为全台湾总人口的效益时仍可发现,现有的绿地比率,平均可为每人减少6.1年由于躁郁症而损失的健康生活寿命。

若绿地减少躁郁症发生率,使更多人可以正常生活与工作,将带来产值与效益。以目前台湾的绿地比率,预计可带来212.7万美元的产值。吴治达研究也推估,若让未达标的50个乡镇的绿地比率提高到WHO建议的标准,将使绿地对躁郁症的寿命与经济效益进一步增加1成。

台北护理健康大学休闲产业与健康促进系助理教授李晓昀提醒民众,不能以该研究结果推论居住乡镇的绿地多就不会得躁郁症,且本研究也还没有纳入「家族病史」这项躁郁症的重要原因。绿地并不是影响躁郁症的唯一因素,研究只能说明绿地增加,可能降低躁郁症的风险。本次研究采用的是国际的失能调整人年指标,未来台湾若能依据在地资料订出台湾的失能调整人年指标,才能更符合台湾的实际状况。

对于绿地和躁郁症可能的关联,李晓昀分析,根据心理演化论,人的基因倾向于住在自然环境中,过去亚当、夏娃的年代都生活在原始的环境中,都市则是后来才有的,虽然住在城市很方便,但是人的心里希望亲近自然。过去也有研究指出,当人处在森林、绿地,副交感神经的活性将增强,交感神经的活性则会降低,有助降低压力。

李晓昀提醒民众,只要走进绿地就可以了,光看看绿地不是最好的方式,要暴露在绿地,无论是视觉、听觉、嗅觉等,都有帮助,架上绿地是社交的活动场所,对心理健康的支持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