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悲!又有外航暂停飞往中国,在自家地盘被中国人打得节节败退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该篇文章结尾

01

国际停飞潮

先是10月9日,北欧宣称将于 11 月暂停哥本哈根至沪这唯一的直航航线。

紧接着,英国的维珍航空、汉莎航空等接踵而至,或削减航班频次,或干脆停飞。......

其中最为令人叹惋的,其实是第二条航线。

这条“老字号”航线于 1980 年开通,见证了中英航空业及两国交往的发展进程,意义重大非凡。

尽管疫情防控已趋常态化,但航空领域的恢复仍旧相对缓慢。

据海关总署数据,2024 年上半年,中国出入境人员达 2.87 亿人次,同比增长幅度达 70.9%。

乍一看是个振奋人心的数字,但对比疫情前的水平,不难发现当前出境游和入境游市场还远未恢复元气。

去国外旅游的中国游客也就19年的7成,歪果仁来华的人数也就曾经的6成,这也就过去的一半。

当前国际航线客座率普遍偏低,且航油价格居高不下、汇率波动不定等因素交织,致使众多往返中国的航线盈利艰难,甚至深陷亏损泥沼。长期面临巨额亏损,任谁皆难以承受,因而停飞或削减部分航班之举,也就不难被理解。

停飞潮的出现可不是碰巧的,这其实是疫情长时间折腾全球航空业的一个表现,很明显地体现出了国际航空运输市场的变化。

航空公司纷纷调整运力,收缩战线,用"断舍离"式的优胜劣汰来应对市场变局,这既是无奈之举,也是必然选择。

当下中国经济于世界舞台地位显要,出入境旅客众多,航空市场蕴含的潜力巨大不容轻视。

疫后市场格局正逐步重塑,竞争规则亦在无声中悄然改写。这一变化,正影响着经济的发展态势。欧美航司的这波"暂别",到底是昙花一现,还是别有深意?

02

疫后国际航线"马太效应"

表面上看,停飞或削减航班无非是疫情冲击下的权宜之计,但若放眼全局,不难发现疫后国际航线市场正加速分化,呈现出明显的"二八"态势。

历经数年低谷的全球航空业逐步复苏,各大航司皆厉兵秣马,竭力在回暖的市场里抢占先机,以求拔得头筹。

然而受限于疫情防控政策差异、地缘政治风险、成本压力等要素,各国及各地区航空公司的恢复进程相差悬殊,马太效应愈加显著。

以中国为例,得益于疫情防控的显著成效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国内航司不仅在国内市场保持了稳定运营,在国际航线的恢复速度上也远超欧美同行。

与此同时中东三大航司凭借其地缘优势及灵活运营策略,于危机中逆水行舟,成为全球航空业复苏的耀眼之光。

疫情期间,"客改货"曾是许多航司的应对良方,但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客机腹舱运力逐步恢复,传统货运市场竞争重新激化。

一些欧美航司不得不承认,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航线的商业前景充满变数。与其硬扛亏损,不如趁早止血,待时机成熟再谋求重返。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外航司的竞合博弈中,俄乌冲突竟成了一个"意外变量"。

西方国家对俄实施制裁并关闭领空,致欧美航司运营成本剧增。同时中国等亚洲国家航司能飞越俄领空,这无疑令欧美航司竞争力受损。

毕竟中国这片广袤的天空依然充满无限可能,关键是如何及时调整策略,化危为机,在逆境中寻找新的突破口。竞争从未停止,未来属于那些能够敏锐洞察市场动向、把握发展大势的智者。

03

国内新变化

值得关注的是,欧美航司在华直航航线有所减少,但这绝不意味着旅客往返中外的通道就此被阻断。

恰恰相反,疫后中国民航业展现出了惊人的发展活力,国内航司在国际航线的布局不断深入,通达世界各地的航线网络日益完善。

以成都为例,作为中国重要的航空枢纽之一,疫后成都双流机场的国际航线实现了快速增长。

往返欧洲、美洲、大洋洲等地的直飞航班不断增加,旅客可以更加便捷地直达目的地,免去了从北上广等传统门户城市中转的烦恼。

在国际航班总体运力不足的背景下,中外航司间的代码共享、互设联程等合作形式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借由深化商业协作,精心优化航线衔接,航司能够尽最大程度满足旅客于不同航段的出行之需。

从旅客个人的角度来看,在纷繁复杂的航班信息面前,如何做出最优选择的确需要一定的智慧和耐心。

部分在线旅游平台推出“航班保障”这类创新服务,于航班延误、取消等意外时为旅客保障权益,极大消除了旅客出行的顾虑。

更进一步来讲,伴随中国综合国力的持续攀升,诸如高铁、公路等各类运输方式的现代化程度亦在逐步提高。

密集的高铁网络近乎全域覆盖了中国的主要城市,已然成为国内旅客出行的关键之选,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而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高铁也正在成为连接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重要纽带。未来高铁或许会对一些短程国际航线形成替代,为旅客提供更加多元、便捷的出行选择。

由此可见,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交织下,后疫情时期的旅客出行模式正变得更加立体和多元。

欧美航司暂停中国直航并非终局,反而可能倒逼中国民航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推动国内外航线网络更加均衡、完善。

而开放互联的中国,也将以更加包容和创新的姿态,架设起连通世界的空中桥梁,为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互鉴提供更多可能。

对于广大旅客而言,无论航班有多少变化,只要拥有开放的心态、独立的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一定能找到通往远方的路。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