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视野-市场丕变 外资零售业节节败退

曾在大陆零售市场呼风唤雨多年的外资零售业者,近年却屡传被收购、地盘为陆企接手的消息,就连深耕市场多年的家乐福麦德龙也不例外。外资业者的节节败退,也足证大陆市场在「新零售」崛起成为主流下,传统量贩店迅速走向式微。

今年大陆「十一」长假前后,大陆量贩零售业界传出两件重磅级的收购消息。先是9月底,法商家乐福的80%中国业务股权苏宁易购以人民币48亿元拿下。接着10月11日,德国麦德龙(Metro)将中国业务多数股权,出售给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物美商业集团,麦德龙将可借此获得逾10亿欧元

近几年来,外资零售业者纷纷加速退出大陆,像家乐福、麦德龙已经算是力撑到最后。早在2013年10月,华润万家宣布收购英国乐购(TESCO)中国业务,消息震动业界,这是大陆零售业者首次收购知名外资同业,也拉起外资零售业者退出市场的帷幕

2018、2019这两年,外资业者退出大陆更加频密,诸如韩国乐天玛特、美国梅西百货等,再加上如今的家乐福、麦德龙,甚至美国电商巨头亚马逊也关闭在大陆的卖家业务。若不算上8月宣布要关闭门店,之后又改称要继续营业高岛屋,外资零售商基本只剩下仍在苦苦支撑的沃尔玛

对于近年外资零售业者纷纷撤离大陆,最直接的原因在于不理想的业绩,甚至亏损。普遍的说法一是大陆经营成本高涨,诸如土地、人事费用等,另一则是2012年后迅速崛起的电商平台,改变消费购物习惯的同时,也冲击传统零售市场格局,让许多业者最终成为叹惜声下的「时代眼泪」。

除了这些原因之外,还有环境的因素。早期在大陆经济成长之初,挟着国际市场经验、经营实力、丰沛资金的外资零售业者,进入大陆后往往成为市场指标,其经营作为也成为大陆当地同业学习仿效的对象

记得十多年前因工作之故在上海参加一场零售业者论坛,当时出席的家乐福、大润发高管台上侃侃而谈经营管理时,台下的大陆官员、零售同业不是专注聆听,就是勤抄笔记。会中休息时更有大批人一涌上前与这些高管寒暄、请益、换名片、求合影。此时应是台、外商零售量贩业者在大陆市场的黄金期。

但大约2008年后随着大陆经济成长,其业者与民众的自信心也随之建立,外商与陆企在市场上的主客形势逐渐易位。电商兴起后,外资更是败象显露。或许,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外资业者不用担心找不到买家,因为不少互联网企业与大陆零售同行愿意接下他们的中国业务。

譬如,这次收购麦德龙中国业务的物美集团,近年曾经收购特力屋、日本大荣、乐天玛特的中国业务。但对外资中国业务收购最积极的,还是快速崛起、力推「新零售」的大陆互联网业者。诸如2017年购下大润发的阿里巴巴,以及收购家乐福中国的苏宁易购等。

这些互联网业者愿意收购外资业务的原因,在于认为线下门店是与消费者建立联系的重要途径,也可以进行更好的线上线下联动,打造出更具魅力的消费场景。尽管整合过程或许充满挑战,但大陆零售市场的全面数位化已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而这些往后的故事,似乎与大多数外资零售企业关系不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