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粉出走 因看不到圣光

(图/摘自侯友宜粉丝专页)

蓝白分道扬镳后,从民调来看柯文哲支持者较游移的结构,一部分是支持国民党、但不支持国民党所提名的候选人,这部分多的时候超过100万;另外还有讨厌绿、对蓝失望的中间选民,将近150万。这批在蓝白摆动的选民上看250万,也许我们能从这群略显尴尬的选民角度,思考他们观察蓝白整合过程中某些场景的投票意向变化。

场景一:9月底,在前黄复兴主委王文燮将军的纪念会上,侯友宜没到场,反而是柯文哲到场,柯说「蓝白一定合」,在场深蓝人士大声叫好。

场景二:11月上旬,马英九提出全民调决定人选,柯文哲立即邀马见证,尔后因统计误差范围看法不同濒临破局,柯告诉萧旭岑「破局中华民国就完蛋!」

这些场景历历在目,牵引本文想探究这一群人的心,是否可以在柯文哲身上看到「圣光」。

到底选民是受政党影响,还是受议题或意识形态影响?2006年美国政治学期刊登载一篇选举研究文章,就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其中提到Change sides or Change minds的状况。研究发现,以政党为基础的人,较易受政党影响,让这类选民因而调整对议题或意识形态的看法,这就是Change minds。然而,多数选民其实是很难改变意识形态,因此议题或意识形态导向的选民,是可能转换政党的,也就是Change sides。

由于国民党中央近年有偏向独台发展倾向,吝于表达自身为中国人的立场。依照前述研究,这样的改变,使得不希望国民党变成小绿的支持者,开始远离原本坚持一中宪法与九二共识的国民党。这批Change sides的选民,就是在保持意识形态的情况下选择柯文哲或郭台铭。

回头看侯友宜,获征召初期民调一落千丈,主因之一就是对两岸与民族认同的观点,被认为与国民党内独台人士相近,但随着说法修正,选民又开始移动,因而让蓝白民调呈现麻花卷。

这群在不同在野参选人移动的250多万名选民,多为中产阶级,希望两岸稳定和平、安居乐业,他们并非纯候选人倾向的选民。他们是很挑剔的,对政治人物的品格和道德要求很高,若候选人想知道能否获得他们投票支持,只要看自身言行能否让他们作为教小孩的正面教材就好。

柯文哲舌粲莲花,其两岸一家亲的言论让这群选民买单,但若发生诚信问题,或言行让他们感到丢脸,也会再次转身;若没有好人选,甚至就此不投票。

政治人物若误判支持者都是僵固的粉丝,往往就是失败的开始。因为台湾有很多选民是「反向投票」而非单纯喜欢你。因此辨识自己的各类支持者为何支持自己,实务上是选举最重要的事情。(作者为国民党前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