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军官亲曝 参与台湾两次核武研发秘辛

传记文学第737期《台湾两次核武研发纪实》

民国六十三年五月印度进行第一次核爆,笔者以化学兵预官身份甫从马祖退伍。七月经甄试进入「中山科学研究院」的「第一研究所」,迳至「新新计划」的「一期」分计划报到。此即笔者参与台湾核武研发的「第一次」!

「新新计划」为「再处理计划」的代号,是将原子炉使用过的核燃料经过「再处理」、以获取制造原子弹的原料─「钸」。「一期」分计划的正式名称是「再处理实验室」,其「再处理」之标的物是「微功率反应器三十四根用过燃料」。

笔者所参加的系该分计划的「后段」工作─配管、试车与运转。两年后,于试车之际发生了「华盛顿邮报事件」;六十五年十二月,「新新计划」惨遭美国干预中止、「再处理实验室」被迫拆除!

第二次是于七十二年五月底,笔者奉令秘密地规划与执行「一二三○专案计划」,主办「程序设计暨系统整合」工作。计划任务是将020馆改建成「台湾研究用反应器用过燃料再处理设施」,并于一年内,完成五百根燃料之「再处理」,欲获取制造三颗原子弹的「钸」原料。两年后,程序设计如期完成;笔者交棒后则赴美国留学─是谓「前段」工作告一段落。

七十五年初春,「一二三○专案计划」重新启动─是为「后段」工作的起始;却是依照「易地另建新厂」的新政策继续执行。七十七年一月,就在新厂即将测试之前、美国的「狙击行动」突然发难─此即大众所熟知的「张宪义事件」。台湾核武研发至此土崩瓦解!

本文系笔者以一个基层工程师的身分,将参与此两次核武研发的实际经历尽可能详细记载下来,希望对历史的真相有所交代!(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