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当手术结束麻醉醒来,病人为何会感到全身阵阵凉意?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越来越多的老年朋友们可以接受手术治疗。

然而,经历过手术的人都深有体会:当手术结束麻醉醒来的时候,全身会感到阵阵凉意袭来。即使在炎炎夏日,依然会有“透心凉”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对人体又有哪些危害呢?应该如何去预防?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探讨一下围术期低体温的问题。

一、人体的正常体温

体温是人体五大生命体征之一,它是物质代谢转化为热能的产物。

根据测量部位的不同,体温分体表体温和深部体温。体表体温是指人体体表的温度,它受多种因素影响,变化和差异较大。深部体温是指机体深部重要脏器的温度,较为恒定和均匀。正常人体体表温度为33℃左右,核心体温为36.5~37℃。

生理状态下,机体可通过自身调节系统来维持体温的恒定。当体温升高时,机体可通过减少产热和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恒定;反之,当体温下降时,则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使体温维持在正常水平。

保持体温恒定是保证机体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基础。反之,体温异常可导致代谢功能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二、人体的散热机制

一般来说,人体有四种散热方式。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每种方式所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辐射:人体以热射线的形式将热量传给外界较冷物质的一种散热方式。辐射散热是安静状态下人体最主要的散热方式,约占总散热量的60%。辐射散热量同皮肤与环境间的温度差以及机体有效辐射面积等因素有关。环境与皮肤的温差越大或是机体有效辐射面积越大,辐射散热量就越大。

传导:人体将热量直接传导给同它接触的较冷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人体深部的热量以传导的方式传导至人体表面皮肤,再由后者直接传导给同它接触的物体。

对流:对流散热是通过气体和液体来交换热量的一种方式。人体周围总是绕着一薄层同皮肤接触的空气,人体的热量传给这一层空气,由于空气不断地流动(对流),便将体热散发到空间。

蒸发: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辐射、传导和对流的散热方式均不起作用。此时蒸发就成为人体唯一的散热方式。

三、围术期低体温

围术期低体温是指患者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或手术后因各种原因导致机体核心体温低于36℃。文献报道,术后低体温的发生率高达50%-90%。

四、围术期低体温的原因

围术期任何影响体温调节系统的因素均可导致低体温。这些危险因素既包括内因(自身因素)和外因(手术因素、麻醉因素)。在多重因素作用下,低体温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具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内因

自身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老年患者肌肉量减少,静息肌张力降低,体表面积与体重比升高,皮肤血管收缩反应减退,心血管储备功能下降,对低体温的耐受力差。老年患者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这些疾病不仅影响麻醉效果,还增加手术风险和低体温的发生率。术前因精神恐惧、紧张等情绪波动,可使血液重新分配,影响回心血量和微循环,术前因禁食,灌肠等肠道准备,会对冷刺激敏感性增强,导致抵抗力减弱,术中易引起低体温。

2、外因

手术因素:使用挥发性消毒液消毒,消毒液的挥发过程中会吸收和带走大量热量,体温迅速下降。手术期间内脏或肢体的大面积、长时间暴露,水分会大量蒸发,使用未加温的盐水冲洗体腔,手术室低温环境,手术时间越长,术中失血及输入与室温相同的液体,尤其是大量低温库血,均可导致大量体热散失。

麻醉因素: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均可对体温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全麻插管后,低温干燥的气体直接进入肺部,导致体温下降。麻醉药物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导致外周血管扩张,肌肉松弛,产热减少,干扰中枢性体温调节,同时多数麻醉药物具有血管扩张作用,散热增加。

五、围术期低体温的危害

通常情况下,术中体温降低1℃-2℃对机体虽有干扰,但可耐受,不致造成太大伤害。然而对于病情危重、体质衰弱的老年人,术中低体温可使机体耗氧增加、心率增快、免疫功能受损,甚至危及生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手术切口感染:体温下降2℃时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明显增高。

2、心血管不良事件:低体温可抑制窦房结功能,引起心律失常,并可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心肌做功和耗氧,引起心肌缺血。

3、凝血功能下降:低体温可减弱血小板功能,降低凝血酶活性; 通过调节测定温度后的血栓弹力图监测提示,低体温导致血栓形成过程受阻,血液凝集强度减弱。

4、麻醉苏醒时间延长:低体温可延缓麻醉药物代谢,导致患者麻醉苏醒速度减慢,苏醒时间延长。

5、住院时间延长:低体温导致患者在麻醉恢复室滞留时间延长,进入重症监护室几率增加,术后恢复缓慢,住院时间延长。

六、预防措施

1、术前评估与准备

综合评估:对患者的高危因素、术中低体温的高危因素进行全面评估,进行心理疏导。

调节室温:手术间温度设置在22~24℃,麻醉诱导前为病人主动加温,根据手术不同时段及时调节温度。

2、减少散热

减少暴露:接送病人、实施麻醉及手术时尽可能减少皮肤暴露,使用覆盖物进行保暖。

使用加温装置:输液输血加温仪、加温毯、变温毯、充气式加温仪等,确保输入的液体和血液温度适中。

3、体温监测

实时监测:将体温监测列为围术期常规监测项目,使用体温检测探头对早期出现低体温者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手段。

4、术后保暖

及时更换潮湿衣物:保持患者身体干燥,盖好棉被等保暖物品。

加强营养:在复温过程中,根据患者需要,静脉输入葡萄糖溶液等,定期监测血糖。

5、预防寒战

吸氧:常规予1L/min~3L/min的氧气吸入,若呼吸功能恢复尚差,应加压给氧。

药物干预:若发生寒战,给予高浓度氧吸入,必要时使用哌替啶、曲马多、多沙普仑等药物治疗。

最后总结一下,围术期低体温是老年患者手术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其发生原因复杂多样,对老年患者的影响深远。通过术前评估、减少散热、体温监测、保暖及预防寒战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围术期低体温,保障老年患者的手术安全和康复质量。

面对老年患者的脆弱体质和复杂的病情,医护人员应时刻保持警惕,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确保老年患者能够顺利渡过手术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