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麻醉」不用怕手术中苏醒

巫镇和医师说明,麻醉科医师会依据脑波仪提供的数据化麻醉深度指标(红圈所示)及彩色频谱密度分析资讯(黄圈所示),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为每位病人、每次手术量身打造客制化的「精准麻醉」。(新竹台大分院生医医院提供/罗浚滨新竹传真)

新竹县48岁张先生没有任何疾病,健康检查意外发现肺部肿瘤,决定至新竹台大分院生医医院胸腔外科接受手术,很担心会像电影情节从手术中醒来,院方采取「精准麻醉」,化解疑虑后动刀。

张男想到多年前看过的电影,男主角在手术中醒来,甚至有类似灵魂出窍的情节,非常害怕自己也会在手术中发生一样的状况,在术前访视门诊时向麻醉科医师提出他的担忧。

麻醉部医师巫镇和表示,手术中苏醒虽然罕见,但的确是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根据统计方法的不同,发生率约在千分之1到千分之2左右。

同时,手术中苏醒有不同的程度,可能从仅有听觉、知觉,再到疼痛、失去肌力,手术中苏醒往往造成病人极大的心理压力,也是麻醉科医师极不乐见的并发症。

巫镇和说,造成手术中病人苏醒的危险因子,包括生理条件无法承受足够的麻醉药物剂量、病人因先天基因条件或后天发展出对麻醉药物的耐受性等。

过去,麻醉科医师会借由手术中病人生命征象的变化,包括血压、心跳、呼吸速率,搭配手术当下给予的刺激程度大小,来判断麻醉药物的剂量是否足够。

由于每个人对麻醉药物的反应不同,麻醉深度过浅将导致病人于手术中苏醒,反之麻醉深度过深将造成病人大脑认知功能不必要的负担。

巫镇和说,随着医学的进步,现在麻醉科医师已能够借由脑波仪的监测,直接监控手术中病人的麻醉深度。

该仪器能提供数据化的麻醉深度指标及彩色频谱密度分析的资讯,反映不同麻醉药物各自独有的频谱密度型态,显示每一个瞬间病人麻醉深度的状态,医师依据资讯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为每位病人、每次手术量身打造客制化的「精准麻醉」。

巫镇和提醒,手术及麻醉的安全是医师和病人共同的目标,建议病人若过去有术后吸不到气、说不出话及张不开眼等经验,或有相关担忧的病患,可于医师术前访视时,预先与医师讨论及沟通,由医师评估后订立最适合的麻醉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