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也要跑出加“数”度
科普产业作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据统计,2023年我国科普产业市场规模已突破800亿元,年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当前我国科普产业发展还存在专业人才紧缺、产品与服务供给不足、技术应用水平有待提高等短板弱项,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日益多元的公众需求。如何突破瓶颈,实现科普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有机融合,则为科普产业发展带来契机。
具体而言,数字化可以降低科普内容的制作和传播成本,网络化有助于实现科普资源的广泛共享,智能化能提供个性化推荐和交互式体验。这些特征都为科普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从产业角度来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则能推动科普与科技、文化、旅游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催生“科普+旅游”“科普+游戏”等新模式,拓展科普产业的边界。跨界融合不仅丰富了科普的形式,也为科普产业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创新角度来看,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科普产业可以更精准地触达目标受众,提高传播效率,增强公众参与感。智能化技术使得科普不再是单向传播,而是可以实现实时互动,促进科普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网络化特征使得全球科普资源有效整合,有助于搭建众筹众创的科普创新平台,汇聚更多的科普创意资源。
展望未来,应多方面着手,进一步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用好技术充分推动科普产业全面提升。
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制定长期发展战略,明确科普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定位和发展目标。鼓励科技企业运用智能技术参与科普产业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建立科技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平台,通过数字化迭代,促进科技成果向科普产品转化。加大对科普产业创新的投入和政策支持,设立科普产业专项基金,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建立科普产业孵化基地。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形成多元化的科普产业投融资体系。
另一方面,培养复合型科普产业人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加强高校科普相关专业建设,开设跨学科的线下线上课程,培养具备科技知识和传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构建科普产业评估新体系,将数字化程度、创新性、经济效益等纳入评估指标,引导科普产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制定数据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法规,为科普产业创新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建立科普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规范科普产业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作者:邹沐宏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