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打造首个上市企业总部产业园

□苏报驻昆山记者 周函 实习生 朱之凡 苏报通讯员 昆高轩

近日,昆山高新区元丰路北侧、玉带路西侧8宗地块同时摘牌,未来将打造成为土地利用集约、上市和总部企业集聚的高品质示范园区——上市企业总部产业园。

这是昆山首个上市企业总部产业园,也是昆山高新区产业园区新开发模式的首个落地项目。以盘活存量、培育增量推动产业迭代升级,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成为昆山高新区一体谋划、一体推进高质量发展路径的全新诠释。

政府挑“担”,科学谋划“路线图”

自上市企业总部产业园规划以来,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分析其规划逻辑,一条“外在助力”“内生动力”共同演进的发展脉络立体可见。

据介绍,昆山高新区作为科技创新前沿阵地,拥有规上工业企业456家、高新技术企业820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039家。许多科技型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成长性极佳,急需独立产业用地保障未来发展,同时产业关联性较强的企业集聚,更容易产生集群效应,形成产业规模化的“内生动力”。

目前,已进入存量发展时代,昆山高新区增量土地指标极为珍贵,为了在发展质量上谋求新突破,低效用地盘整、退二优二更新、存量资源提质增效成为产业发展的“外在助力”。

在“外在助力”“内生动力”的共同作用下,昆山高新区稳步推进低效用地更新工作,将元丰路北侧、吴淞江西侧300亩地块收回后,重新供应给成长性更高、更符合昆山高新区产业结构的优质企业。

立足培育壮大总部经济、支持区内上市、拟上市及上市后备企业做大做强的鲜明导向,昆山高新区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践行“数据得地”理念,筛选出首期拟入园企业候选对象,实现有限土地资源加快向“发展前景好、产值增长快、亩均效益高”的优质上市梯队企业集中。

企业获“利”,协同发展“提质效”

上市企业总部产业园有别于传统产业园区,在前期研究、土地供应、建设开发等环节中存在许多困难。为此,昆山高新区各部门统筹谋划、多方协调,全力推进产业园开发模式新探索,提前锁定建筑风貌、空间形态等要素,并将控制要求落实到土地挂牌文件中,确保园区建设“一张蓝图干到底”。同时,提前协调证照办理、图纸设计等审核,缩短项目报建时间,争取尽早开工建设。

建设中,昆山高新区成立专项工作小组,明确前期选址、项目评审、建筑设计、项目报建等企业开工全流程的推进程序,倒排周期、挂图作战,力求做到提前服务、精准指导,推进“拿地即开工”提质增速。据悉,通过大园区的顶层设计,同等条件下,新模式企业有效生产面积是传统模式的1.4倍,空间使用效率提高40%。

在整体园区风貌控制的原则下,昆山高新区对企业进行定制化的总建设量与详细功能落位,让企业的空间利用率最优,让每个企业都能被“看见”。区别于传统的先建大园区再招商落位的开发模式,以多家企业共建开发的园区,开园即满园,国资公司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生活与生产配套服务,针对性地服务企业,促进企业发展。

模式创“新”,实践走出“新路子”

据了解,上市企业总部产业园通过为8家优质企业提供高品质的定制化总部产品,为产业更新迭代提供了新路径与新方法。

为不断完善产业园区运行管理机制,昆山高新区又通过精细的调查研究及规划设计,舍弃传统“统规统建”“划地分割”等模式,企业自主承担可控的成本,在产生大效益和获得大前景的基础上,实现共赢。

在供地方式方面,产业园编制整体方案,明确总平面布局、规划控制指标和外立面效果。8宗地块同时挂牌,在挂牌公告中明确土地竞得人要参照建筑设计方案执行,企业在拿到不动产权证后,即可申请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有效实现项目“交地即发证”“拿地即开工”,大大缩减项目审批和开工时间,促进企业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

在管理方面,国资公司持有公共配套用地,针对企业诉求,定制高品质科创邻里配套设施,并深度参与园区管理运营,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为企业运营扫除堵点、补齐短板,助力园区企业进一步降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