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環境教育「外星寶寶」深植人心
环境部表示,春节期间可能会造成垃圾增量10%至13%,呼吁民众加强资源回收。其实早期在推动垃圾分类时的环境教育,最为人印象深刻的是「外星宝宝」资源回收筒,但后续因体积大、清运不易等因素而停止。
各县市春节垃圾清运于初四(2月13日)起陆续启动。根据环境部统计,以去年为例,平均每月垃圾清运量约41.7万吨,春节当月可达47万吨,增量约10%至13%,因此呼吁民众加强资源回收。
其实现在民众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垃圾分类知识,但在早期台湾却被称为「垃圾之岛」,是经过数10年的努力,摇身一变成为全世界资源回收的前段班。
根据环境部资料,在转型的过程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环境教育就是「外星宝宝」资源回收筒,当时是由汽水公会成立的惜福基金会自荷兰进口。
环境部资源循环署组长曹芝宁告诉中央社记者,当初还是网路不发达的年代,在办理「外星宝宝命名活动」时仍要求以寄送名信片的方式办理,而民众也热情响应「真的是雪片般飞来的名信片」,现在回想起来仍觉得印象深刻。
然而,曹芝宁指出,由于外星宝宝在重量上过重,要清运资收物并不方便;另外体积庞大,因此能设置的地方并不太多,最终实施未满1年,就将外星宝宝送回荷兰。
不过,曹芝宁指出,后期在推动资源循环时,还是会依照外星宝宝的概念,如以颜色区分回收物等;经历过外星宝宝阶段的学童现在也都长大成人,对垃圾分类也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对于后期推动相关政策仍具有正面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