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再生能源 国际恐难认可

碳交所拟在22日开卖首批碳权,每吨约5美元至15美元。此为示意图。(本报资料照片)

碳交所拟在22日开卖首批碳权,每吨约5美元至15美元,相较于欧盟推动的排放交易机制(ETS)的每吨约70美元差距甚大,对此,有学者直言,即将上架的国内碳权主要来自再生能源等,这拿到国际将难被认可,仅能在国内自主宣告碳中和。

台大气候变迁与永续发展国际学程兼任助理教授赵家纬表示,目前碳权认定标准国际已重新调整中,且首波开卖的碳权不能做为增量抵换、减免碳费之用,仅有如想自主宣告产品碳中和的业者会购买,或如国公营事业等配合政府政策采购,需求方仍有限,预估买气不会太好。

赵家纬认为,这些碳权可能来自如再生能源、植林等碳权,但国际上多数已不接受此类申请,林业碳汇也有更多要求,皆有外加性的疑虑。此次在COP28(第28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也有提及如低碳钢铁、净零钢铁,如果使用抵减比率较高,将不符合相关定义。

「在国际上,碳权每吨5美元至15美元已不算低。」环境部气候变迁署副署长黄伟鸣则说,欧盟的ETS是强制性市场的碳权因此价钱较高,海外的自愿性减量市场价格则较低,过去要购买海外减量额度只能寻求海外交易所交易,透过国内碳交所则可买到海外减量额度,虽然目前仍未能折抵国内碳费,企业可以自主宣告碳中和并满足供应链需求。至于可折抵碳费的自愿减量额度则要待碳交易子法上路,或是符合未来的境外碳权规范的才能折抵、但会有其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