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公立體制崩壞 將孩子推向私中

正值私立国中招考季,北部不少私中报名人数暴冲,除与今年龙年效应、家长对108课纲不安有关外,去年新北割颈案竟也成家长抢着把孩子送进私中的关键。图为过去私中甄选画面。本报资料照片

今年碰上龙年效应,加上社会事件使然,私立中学在少子化下迎来一波招生春天,然而在这想挤进私中窄门的一窝蜂现象下,却也凸显家长的焦虑和对现行教育体制的不信任。尤其新北校园割颈案后,教育部急补破网修改管教学生的相关规定,但公校教师管教权不彰仍是不争事实,也难怪家长会想把孩子送到勤教严管的私中。

过去都说教育是脱贫、翻转阶级最好的手段,然而近年来随着贫富两极化,国教愈来愈显露有能力者向上流动的趋势,中产阶级、菁英阶层的父母更倾向让子女走入私校,甚至自学、留学等体制;反之,没有经济余裕或能力并不出彩的家庭,只能不得不继续待在公立学校。

赶走中产阶级家庭的,正是逐渐败坏的公立体制。

近年地方中学屡发生校园暴力事件,同侪被杀、教师被打,但校园机制却显得爱莫能助,问题在于,近年政府盼解构过去的威权校园,或改造为一融入式、更契合人权的教育型态,但却没有能力在解构后,重新建立能保障师生权益的体制。

先无论缩限教师管教权一项,连特殊生于融合式教育现场难题、少关所少年入校机制均长年无解,于是不得不配合政策的公立中学,近年容易呈现真空状态;相较之下,私立中学则取巧得多,除自设门槛筛选学生家庭外,还能「好言相劝」逼走其认为不适合的学生,某方面达成了家长心中「因材施教」的理想。

正是私立中学极度功利的存在,反而在公立体制逐渐塌陷的当下,变成了许多家长的避风港。私立中学招生开红盘的幕后推手,并非家长多看重升学,而是公立体制愈来愈显空洞、徒剩华丽的教育辞藻,政府如何重建公立体制,正是未来最大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