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城·故事】军工企业兴衰

“我们肩负民族的期望,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追求着理想远离了爹娘,放下背包就是故乡……”每当听到这首激越、高昂的《军工之歌》,都会情不自禁想起曾经活跃在新疆国防工业战线的那些军工企业。

红旗机器厂热烈庆祝库尔勒建成双模范市。

职工礼堂。

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主席指出:“新疆的主要危险来自苏联现代修正主义”,从战备需要出发,1964年12月,自治区党委做出《关于加强地方军工建设的决定》,成立自治区军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国防工办”,负责军工三线建设。中央从全国各地的大中型军工企业抽调大批技术骨干,并就地接收了一批优秀的复员军人,搭起了新疆地方三线军工企业的人员班底。

红旗机器厂职工下班时的场景。

1972年子弟校的几个班级同学在某部队礼堂听解放军做报告。

这支来自全国各地的支边大军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在戈壁、深山中建起了一批生产技术在全国都堪称领先的军工企业,创造了“当年建设、当年试制、当年定型”的高速度。一时间,南到库车的反修机器厂,库尔勒的红旗机器厂、前进机器厂、工模具厂、红光器件厂,焉耆的红星器件厂、红卫机械厂等“小三线”军工企业,中到阿拉沟山区的东风机器厂、星火机器厂、燎原机器厂、曙光机器厂、胜利机器厂等“大三线”军工企业,北到乌鲁木齐的反帝机器厂、新疆标准件厂、新疆半导体器件厂、新疆无线电一厂等军工配套企业,形成了门类齐全、互为 依托、就地配套的军工生产体系。生产的大批军品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有力地支援了战备工作,为祖国的国防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新疆军事工业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车间组织春游活动。

副业队种植蔬菜保障职工生活需要。

与此同时,自治区国防工办还逐步建起了红旗技工学校、国防工办医院、国防工办运输公司、建筑工程大队、“07”单位新疆物资供应站、国防工办招待所等单位,形成了系列化的军工配套服务保障体系。

工具科参加厂工会举办的歌咏比赛。

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这些军工企业的生活设施也逐渐健全、完善起来,纷纷建起了澡堂、电影院、招待所、幼儿园、子弟学校、医院、图书馆、篮球场、蔬菜和副食品商店,设立了储蓄所、邮政所、新华书店等,俨然一个自给自足、一应俱全的小社会。

原商店全景。

当时,军工企业的职工大都经过严格的政审和挑选。加之军工企业设备强、技术精、名声好、待遇高,就连找对象都高人一头。因此,当时的年轻人都以能进军工企业工作为荣。那时,军工企业工人穿着工作服走在大街上,常常招来旁人羡慕的眼光。

1981年红旗厂语录塔-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调整中,三线军工企业纷纷下马转产民品,并下放到企业所在地政府管理,自主经营,走向市场,部分企业整体搬迁至内地。留在新疆的企业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产品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差,加之信息闭塞、传统的“大锅饭”体制等原因,或因经营不善而破产倒闭,或被其他企业兼并,或被改制成民营企业,逐渐淡出了军工行业。

1986-1991年红旗厂工人俱乐部、红旗厂大礼堂 。

当一度辉煌的军工企业悄然消失后,请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千万不要忘记,在遥远的新疆的戈壁荒漠、大山深处,曾经有那么一群人,他们远离家乡,告别亲人,默默奉献、艰苦创业,为祖国的国防事业洒下了辛勤的汗水,献出了青春,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有许多人已经长眠在他们为之奋斗终生的第二故乡。他们的后代,大多数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成为了地地道道的新疆人。

1995年红旗厂花园景象。

军工风光虽然早已不再,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拼搏、特别能奉献”的军工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这些“军工二代”,成为引领我们人生航道的一盏明灯。

作者:陈耀民

配音:谭皓月

图片:阿德力江·托合提

编辑:张倩

摘自《守望库尔勒》第一辑 家园印象

库尔勒市融媒体中心

本文原创 未经允许

非官方媒体禁止转载

如有违反 依法必究

库尔勒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

便民服务热线

0996-2168400、2168401、2168403

邮 箱:keltv@qq.com

编辑:马春梅

审核:李洁

监制:蔡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