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广东工匠来台筑城──台北城的故事(二)
台北府首任知府为陈星聚,后人在其河南老家设了纪念馆。(中时档案照,记者陈曼侬摄)
1879年(光绪5年)3月,淡水、新竹分治,接任林达泉遗缺的陈星聚才正式开府台北;陈星聚当时曾发布了一张告示:
「……照得台北艋舺地方,奉设府治,现在城基街道均已分别勘定,街路既定,民房为先……为此示仰绅董、郊舖、农佃、军民人等知悉;尔等须知新设府城街道,现办招建民房,务宜即日来城遵照公议定章,就地起盖……光绪五年三月 日给。」
这篇告示,可以说是早期台北都市计划建设的重要文献之一;陈星聚规定建屋的面积是;阔1丈8尺,深24丈,这种「丈八店面」,便是一爿店铺的标准规格。然而,「招建民房」的成效不彰,因为当时对外交通,必须考虑海路,而艋舺、大稻埕,濒临淡水河,已是相当发达的商业区,一般民众怎么会到人烟稀少、蔓草水泽的「内地」去投资呢?所以,仅有少数与官方关系密切的绅董,为了给「台北府」捧场,才去盖店铺。
陈星聚虽拟订了建筑台北城计划,但是却不能付之行动,一方面一时筹措不出建筑经费,他方面城址由于是水田,土地松软,地基无法稳固,所以他先进行「前工程」在预定的城墙线上植竹、培土,务使3、4年后,使基地扎实,耐得住城墙重压,而后再建造。陈知县为图行政中心早日确定,于是先着手进行官署和公共建筑物的工事。
1881年(光绪7年)贵州巡抚岑春煊被调任福建巡抚,由于他的首要任务是「渡台筹防」,因此对「新设台北府、淡水、宜兰各县尚无城垣」,甚是着急,乃于1882年(光绪8年)「督同官绅布置,修筑府城」。依日人伊能嘉矩最初的调查资料,台北府城的兴工日为1882年1月24日;岑春煊特从广东,招募了百余名工匠来台,参与筑城工作。
岑春煊为了筑城,「亲临履勘,画定基址;周经一千八百余丈」。然而动工不久,岑春煊因署理云贵总督,台湾的行政事务,遂由台湾道刘璈所综理;刘璈巡视筑城后,以曾筑恒春城的经验,推翻了前人的规画,表示了自己的意见,他「更改规模,全城旧定基址均弃不用,故前功顿弃」。刘璈系以「素精堪舆之学」相信风水之说,而更改了前人的计划,以致使筑城经费增加了万余圆。
台北府城的建筑经费,并非由中央编列预算拨给,而是由三县绅民捐助,但是由于漳泉之争,使两派士绅对捐款,屡有歧见,刘璈曾有记载:「林绅维源城捐一事,前禀拟捐十万,而林绅仍推病不出……因陈绅霞林与林绅挟有世仇,……传集漳、泉各绅富来栅,面同劝谕,令其公议。陈绅总谓林宜多捐,泉人和之;林绅以城工应照前抚宪历办晋赈、堤工、城工三次捐案底册,照数公捐,……漳人亦和之。」
「众志成城」,台北筑城经过了一波三折,终在众志「共识」下,一砖一瓦地堆砌起来了,这亦是「成城」的一项例证。
【未完待续】
本文节选自《台北老街【30周年畅销纪念新版】》,作者:庄永明,时报出版。
史话专栏欢迎自身史实经验、读者回响、书摘合作、历史书评、论文或相关文章、照片分享,来稿请寄:[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