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日据前已具现代化都市规模──台北城的故事(五)

清台湾巡抚衙门,为台北市政府警察局旧址。(中时摄影组摄)

台北城未兴筑前,台北的公家建筑,如水师参将署、陆路中军守备署等俱在艋舺街。台湾建省后,巡抚刘铭传大行建设府城,他从上海、苏州招商成立兴市公司;不久,石坊街、西门街、新起街2层商铺渐渐多起来了,这3条街就是今天的衡阳路等街道。

石坊街是当时城内最繁荣的商业街,街名石坊,乃因1888年(光绪14年),立有表扬洪腾云捐建考棚的石坊而得名,石坊刻有奉朱批「急公好义」4字,这座石坊后来被移入二二八纪念公园,今天我们可以在露天音乐台侧找到。

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像。图为刘铭传于1887年奏请修筑台湾铁路获准后,成立「全台铁路商务总局」,开启全台最早的铁路建设。(翻摄自国立台湾博物馆铁道部园区)

刘铭传为带动城内繁荣,更从上海购进了人力车150辆及马车若干,行驶于城内与艋舺、大稻埕间;此后,此3区有台北「三市街」之称。

余姚史久龙于1892年到1895年间(光绪18年到21年)旅居台湾,他在《忆台杂记》上说:

「城中西、北二门为通衢,东、南二门距番界不远,寥落亦甚。南北长,东西狭,周围约八、九里。出北门即大稻埕,出西门折而南为艋舺。是二处为商贾屯聚之所。……西、北二门外途路,仿上海棋盘街式。中实石子,外夹石条,东洋车行之。毫无偏颇。道旁夹植柳树,风日清和时,踯躅游行,颇有歇蒲风景。」

城内建设,又因公共建筑物,先后兴建,而几臻大备;台北府不但成为台北的政治中心,也是台湾的政治中心;从1895年7月刊的日本参谋本部《台湾志》之报导,我们可以知道城内已具「现代化」的都市规模:

「府城内有台北府、淡水厅等之衙门,又有文庙、武庙、天后宫三大庙,均甚壮丽,市街规模广大,绝不似清国一般市街,大街宽有六间,虽狭处犹有二间,然而因属新开地,尚未普建街衢,尚有三分之一为水田,然预料数年后,在城内将至不留有水田之痕迹。家屋概为二樟造作,绝不见清国风之污秽,有七八个电灯照耀满城,亦有公共马车和人力车自在通行市街,稍似上海之居留地。」

满清时期,台北城内的公共建筑物,择要介绍如下:

巡抚署:俗称「巡抚衙门」,刘铭传建:有光绪17年辛卯仲春谷旦所置巡抚刘铭传及光绪18年壬辰仲春巡抚邵友濂撰联并书。

台湾民主国时期,曾充当「总统府」,唐大总统逃命时,民众、军队烧毁了部分建筑;日军进城后,充做砲兵队营,遗址在今延平南路台北市警察总局一带;当时称抚台街。

布政使衙门:位于巡抚署南侧,系1887年沈应奎建,是总核全台钱粮、兵马及清赋事务的办公署。日治初期,被移做台湾总督府厅舍,于建筑公会堂(即现在中山堂)时,始在举行「旧厅舍取拂(拆建)奉告祭」下,一部分迁建于植物园内,一部分迁建于圆山动物园内。

台北府署:位于城内北侧,遗址在今重庆南路、怀宁街之间。

台北府儒学:俗称文庙,1880年,第二任台北知府陈星聚捐赀兴建,越十余年竣工,是台北最早的孔庙,日军入台北城后,充当兵营,毁弃孔子及诸贤牌位,后拆庙,变更为国(日)语学校学生的宿舍,遗址在今重庆南路北一女附近。

武庙:祀奉关公;与文庙间的路,昔称文武街;其遗址有二说,一说,今司法大厦即建在武庙废址上;另一说在今台北市立教育大学。

登瀛书院:1880年,知府陈星聚创设,由官民募赀,初暂置府后街考棚内,迨至1890年,知府雷其达禀奏刘铭传,于西门内,再新筑书院;前临之街即为书院街(今长沙街一段)。

西学堂:原刘铭传于1886年设置于大稻埕六馆街,为刘铭传储备推动「现代化人才」而设的学堂;1890年于登瀛书院西侧另筑新的建筑。招收的学生,都以官(公)费优待,学科分外国语(以英语为主)及普通学科(地理、历史、测绘、算术、理化及汉文)。邵友濂接长巡抚时,将之撤裁。

番学堂:「抚番」是刘铭传治台的重要施政措施之一,他鉴于抚番莫若教育,于设西学堂外,还附设番学堂,然番学堂的规模想必逊于招收67名学生的西学堂,因为第1年的就学人数仅有20名,那是各番社酋长的子弟;第2年(1891年)才又增加10名,课以汉文、书算、官话和台语,以及起居礼仪。刘巡抚认为汉、番的沟通,向由台人担任通事,当不如「以番治番」,乃决定教育番人子弟,再由他们去教化、感化番人,以达事半功倍之功;惜该学堂亦为邵友濂裁撤,学生被遣回山地。

【未完待续】

本文节选自《台北老街【30周年畅销纪念新版】》,作者:庄永明,时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