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倡兩國論 蕭新煌:成為賴清德互不隸屬立論基礎

国史馆今天举办「虎口的难题—李登辉的抉择」学术讨论会,中研院社会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萧新煌表示,已故前总统李登辉就两岸提出的「特殊的国与国关系」,也就是流行并简称的「两国论」,成为日后前总统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说」,和前总统蔡英文及赖清德总统的「互不隶属立场」的立论基础。记者周佑政/摄影

国史馆今天举办「虎口的难题—李登辉的抉择」学术讨论会,中研院社会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萧新煌表示,已故前总统李登辉就两岸提出的「特殊的国与国关系」,也就是流行并简称的「两国论」,成为日后前总统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说」,和前总统蔡英文及赖清德总统的「互不隶属立场」的立论基础。

萧新煌在这场学术讨论会,以「从零距离、近距离和远距离解读李登辉面对难题的抉择」为题发表专题演说。他提及,有5个台湾民主化中的「李登辉时刻」,以及2个两岸关系中的「李登辉时刻」。

萧新煌指出,5个台湾民主化中的「李登辉时刻」,包括第一,1990年,李登辉借力使力让野百合学生抗争运动,转变成为对付国民党内非主流派的助力,而展开民主改革的步调。第二,1991年李登辉废止宪法临时条款,宣告终止国共内战、结束万年国会,以及万成资深国代、立委和监委全数退职。

萧指出,第三,1992年全面改选第二届立委,将真正的台湾民意基础带进立法院。第四,1994年李登辉毅然决然拍板确定台湾总统、副总统由全民直选产生。第五,1996年总统直选中,有本土反对党候选人参选,李登辉当选。其中,第二与第三个「李登辉时刻」开启所谓「中华民国台湾化」的国家体制大转型。

至于两岸关系上也有2个「李登辉时刻」,萧新煌说,第一个时刻是,李登辉在1991年成立国统会和宣布国统纲领,以自称「戴帽子」的策略,拖延与应付中共的「统一攻势」,借此以政治时间换取政治空间,和主导台湾与中国的关系。这当然也让台湾内部的独派不满,竟让中国和世界以为台海会进入协商时代。

萧新煌指出,第二个时刻是,1999年李登辉藉「德国之声」访问,向全世界宣告两岸关系是「特殊的国与国关系」,也就是流行并简称的「两国论」。虽然李登辉事后对「两国论」的说法不甚满足,但却成为日后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说」,和蔡英文及赖清德的「互不隶属立场」的立论基础;当然也引发前总统马英九提出「一国两区」的反对论述。

萧新煌表示,综合5个台湾民主化中的「李登辉时刻」和及2个两岸关系中的「李登辉时刻」,可相当充足而完善地将李登辉是如何在台湾民主化、本土化、两岸关系和「台湾独立」等「台湾时刻」,发挥了不可抹煞的关键主导力量。